Original Sharings  /  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

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

  • Date: 2018-04-23
  • View: 1879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会产生近50%的“生活方式消费排放,而凑巧的是,贫困阶级(占总人口的50%)刚好只产生了10%的排放。

其实不难理解,越富有的人能够选择更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选择大排量的车、过度依赖开车出行甚至于私人飞机出行、住超过实际需求的大房子、过度的供暖或制冷、生活消耗品使用周期更短等等,而不富裕的人自然在衣食住行上很节俭。为什么我的碳排放不高,不是别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碳排放。


但是即使是让中国首富们把自己的资产全部用来购买配额或是CCER来抵消排放也是远远不够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碳排放成本与马云净身价的比例高达216.6%,也就是说马云370亿美元的财富,只够为中国购买不到半年的碳信用额度,用于抵消生产生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放弃钱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低碳”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要在享受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过舒适的“低碳生活”。所以,纵然让自己变得贫穷是低碳的,但却不是最佳的个人减排的方式。

2016年,蚂蚁金服宣布旗下支付宝平台全面上线“碳账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蚂蚁森林”。他们鼓励用户进行绿色消费,更多的低碳行为,通过设定目标(养成一颗虚拟的树)、加入互动(相互浇水、采集能量),来不断加强用户的参与低碳环保的意识。无疑,建立“蚂蚁森林”一样的碳账户平台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去推动个人低碳减排行为的一个方式。


那么,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成功的,现象级别得碳账户呢?我认为重要的有三个要素。


第一点,从“蚂蚁森林”成功不难发现, 拥有一个大腿抱着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是其他的平台来做“种树”,很难会像“蚂蚁森林”一样坐拥2亿的用户。所以要使碳账户获得现象级的成功,还得找个大腿抱着。举个例子,去年的共享单车大战,各路单车层出不穷,最后,只有摩拜和OFO在激烈的厮杀中生存了下来,简单来说,就是抱了“微信”和“支付宝”的大腿,保住了巨大的用户流量。

第二点,抱住大腿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场景问题。有着巨大的流量支持,我相信在商家中推行低碳建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很多人有时候在准备支付的时候,甚至于钱都已经拿在手上了,但一想到用支付宝可以获得能量,就立马掏出手机拿支付宝付了钱。如果商家进行低碳改造,结合碳账户,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几个简单的场景应用:

低碳餐厅:低碳改造后的餐厅,包括节能灯,低碳餐具,低碳的食物制作过程甚至是原材料的购买,可回收打包盒等。用户进店扫码点餐,扫码买单,用餐时间的时常利用一定的算法转换成“减排量”。

低碳交通:在推行低碳城市后,可与当地公交系统对接,上下车扫码或者与支付宝绑定的公交卡,根据时间差转换成“绿色能量”或者是“减排量”。滴滴打车的拼车服务有效的减少了排放,也可计入场景。私家车的低碳行为,则可以参考“少开一天车”的场景设置,通过上传里程表认证少开车,从而获得“减排量”。

低碳商场:低碳商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节能改造过后的低碳商场,用户在此商场的停留时常可获得“减排量”。另一个则是低碳产品的购买,可设立专区,用户购买支付后可获得奖励。


第三点,在这个“碳账户”建设过程中,除了商家与“大腿”两者,还有一个重要角色要参与其中,那就是第三方喝茶咨询公司或是交易所。在商家与像蚂蚁一样“大腿”抱紧后,商家后续的工作包括怎么去做低碳化,怎么改造,怎么实施,怎么计算减排量,就需要核查咨询公司出面了。核查咨询公司可以提供低碳方面的培训工作、改造工作的建议与后期具体减排量的核算,然后在把数据体现到碳账户之中。

    在建立完这样一个体系之后,可以大大的丰富低碳场景,以碳账户中的各种奖励措施来鼓励用户偏向更绿色更低碳的消费方式, 而不仅仅是用户,商家们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也会对自身的品牌造成正面积极的影响,达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