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Sharings  /  【碳阻迹原创】绿色消费-“郑先生在饿了么因为不要餐具,13799元被全数免单”

【碳阻迹原创】绿色消费-“郑先生在饿了么因为不要餐具,13799元被全数免单”

  • Date: 2019-03-18
  • View: 2423

先给大家分享一则旧闻:北京市民郑先生2018年4月,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过去一年在饿了么上花掉的13799元被全数免单,理由只有一个——一年300多次点单,他一次都没要餐具。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绿色消费案例,之所以说它有争议,因为首先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减少一次性餐具),然而外卖本身却又被标榜为高碳(关于外卖比堂食是否低碳绿色,尤其像郑先生这样一年在饿了么点餐300多次的行为是否属于绿色消费范畴,需要科学计算了两种情景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才可以给出准确结果,取决于外卖的包装材料以及堂食的交通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与读者共同系统分析和讨论绿色消费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公众可以参与的绿色消费场景日益增多,商家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也越来越新颖。对于商家企业或者平台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倡导绿色消费,发挥绿色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号召力,获取更多潜在顾客;另一方面可能更实际一点则是该行为本身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也是有帮助的。对于消费者而言,经济性目前还是绿色消费行为推行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关于绿色消费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开始关心能源消费以及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开始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绿色消费也经历了80年代爆发式发展,90年代进展放缓,2000年以后加速的过程。

 

在中国,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低碳消费、可持续消费这些名词近些年也是高频出现。名字不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可持续消费是人类理想消费模式的总称;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形象化称谓;生态消费更应该说是“生态消费观”,它是可持续消费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伦理方面的要求;低碳消费则是可持续消费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下的暂时应急措施。而我们平时讨论很多的低碳消费也属于绿色消费这个大的范畴之下,接下来的行文中我们会更加聚焦于低碳消费,即在消费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绿色消费的现状及主要政策


(来源:阿里研究院)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出于安全的刚需考虑,家装产品绿色关注度最高,绿色环保属性被消费者当作刚需来接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上,日本通过《绿色采购法》对企业和个人的保护环境的采购行为进行了要求。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打造了友善成熟的公交地铁体系——每座组屋区下均设有公车站,绝大多数的组屋到公车站的道路都设有遮盖棚,为民众遮挡烈日和暴雨)为公众的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加坡已经有超过一万四千多种产品被标有节能标识,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并进行绿色消费。英国、德国、台湾等地也纷纷采取碳标签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加低碳绿色的产品。


在中国,2016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消费向绿色转型。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奢侈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目前中国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节能低碳的产品没有重点标识和推广,而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包括选择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渠道、价格高于同类产品等。下图是伊利可持续消费报告对于消费者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调查。


(来源:伊利可持续消费报告)


三、如何做绿色消费及创新案例


关于如何做绿色消费,笔者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生命周期以及衣食住行用范畴。

 

  • 考虑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属性

 

绿色消费第0步:是否一定要买


比如购买衣服的时候,考虑是否真的需要一件新的衣服。任何新的购买意味着对环境产生新的负担。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先行者在尝试接近零废弃的生活,以下是一位90后的女孩Lauren在4年内产生的所有垃圾:


(图片来源:参见自然)


Lauren 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尽量减少浪费以及产生垃圾,买菜时用帆布袋,在外用餐时自带玻璃瓶和手布,服装只买没有标签的,零食也只买散装的。

 

当然如果是必须购买,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影响。


绿色消费第1步:原材料是否可重复利用或者来自于回收材料


对于制造商而言,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可以重复利用的原材料或者直接使用回收材料。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一件商品,从绿色消费的角度可以考虑商品的原材料是否可以重复利用或者本身就来自于回收材料。目前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比如塑料瓶制成的衣服和包包、秸秆材料制成的家具、有完整回收体系的电子产品、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包裹箱等。

 

绿色消费第2步:加工制造


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绿色工厂的建设,在商品的生产环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至少对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科学的数据管理)或者直接间接使用了清洁能源。

消费者可以选择来自于绿色工厂生产的商品或者使用更清洁能源地区生产的商品。这需要商品有明确的追溯信息,相信绿色商品的生产商会愿意将他们绿色生产的故事通过数据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以增加产品的卖点。

 

绿色消费第3步:商品运输


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尽可能避免过多交通运输的产品,比如本地产品,或者使用了新能源车辆运输的产品(尽可能选择电力碳排放系数更低地区的运输,因为新能源车的充电过程也会产生碳排放,而在华东地区充一度电比起在华北充一度电就会减少20%的碳排放)。

 

对于大多数商品,尤其是进口类商品来说,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占据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的50%以上,甚至80%以上。例如笔者团队之前帮助一家海产品企业计算碳足迹,其主要产品是大马哈鱼,产地是阿拉斯加,从阿拉斯加运到中国进行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沃尔玛进行销售,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占生命周期总排放的90%以上。

 

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商品的产地信息来判断该产品是否属于绿色消费产品。

 

电商平台近些年的爆发式增长,也给物流的绿色化提出了新的挑战。阿里、京东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物流计划,旨在通过包装减量、原材料替代、智能物流系统等推动绿色物流。

 

绿色消费第4步:使用阶段


一般在使用阶段会产生显著碳足迹的是一些高频使用能源的产品,例如电子电器类产品、运输工具等。消费者可以关注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功率,最典型的就是可以参考国家出台的对于大家电产品的能效等级,选择能效等级越高的产品不光是有绿色属性,本身还可以节约使用阶段的成本,正因如此,节能家电在各个国家推广的效果比起其它低碳产品就好很多,而能效等级的概念早已被消费者接受和理解。笔者团队联合能源基金会在2018年发布了一份2018双11节能家电及碳减排量调查报告,对2018年“双十一”主要电商平台的大家电的销售情况进行了一些数据挖掘和解析,也支持了以上的结论。

(来源:2018双11节能家电及碳减排量调查报告)

 

绿色消费第5步:回收处理


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商品的回收处置方式。如果商家对于产品有明确而完整的回收体系和政策,那么这些商品在绿色环保属性上就多了一个亮点。例如H&M自2013年开始发起“全球旧衣回收计划”,向顾客征集旧衣,无论材质、颜色、种类、新旧程度均可,同时,HM会像捐赠旧衣的顾客提供85折抵扣券。

而一些手机、电脑厂商近些年则提倡手机的以旧换新,因为其经济属性,这对消费者本身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推崇。



  • 绿色消费的领域(衣食住行用)

 

衣:再生衣物

 

英国剑桥大学的数据,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焚烧,一生消耗的能量约等于30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公斤。


英国Defra也提供了一个更通用的数据,一件衣服大致可以根据价格推算出产生的碳排放量,即100元人民币的衣服大致产生3公斤的碳排放。


(来源:碳阻迹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小程序)


而在衣服的环保创新上,有些机构已经走在了前列,例如盈创通过回收塑料瓶作为原材料制作衣服和包包已经成为了环保潮品。今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也选择了盈创的8个瓶子制成的T恤作为奖品。相比于普通T恤,生产再生T恤的碳排放可以减少47.7。


 

食:有机、本地、避免过度包装、自带减碳属性


关于选择绿色食品,消费者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考虑。

 

1)该食品是否有机


食品生产过程减少化学品的引入将大大减少碳足迹,有机食品不光保证了食品安全,还在原材料方面实现了比传统方式更低碳。


当然有机食品也并不一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表现低碳。比如养鸡,欧盟的规定是:“有机饲养”,每只鸡的活动空间大于2平方米,生长期大于81天;“走地鸡”分别是1平方米和56天;而“肉鸡”,每平方米可以养15到20只,生长期一般在6周之内。有些肉鸡,只需要4到5周就可以长到四五斤重而出笼。固然在鸡肉的“品质”上有一定差异,不过在土地、水、饲料等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机”的生产方式实在是很浪费,很不“低碳”了。


2)该食品是否避免了过度包装


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材料,可以大大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过度包装的产品其包装材料甚至大于商品本身。



3)该食品是否本地生产


本地生产是实现低碳的一条重要定律,基本适用于任何产品。


4)该食品本身是否有减碳属性


有些产品在生产培育过程中,本身可以实现碳减排或者增加碳汇量。例如有些海产品本身具备固碳作用,是值得推向绿色消费市场的。据测算,獐子岛2016年培育的虾夷扇贝相当于641万棵树实现的碳汇量。


(来源:獐子岛集团公众号)

 

住:绿色酒店


住宿在消费者生活碳排放中占据比较显著的比例,尤其对于经常出差的人,在中国平均住宿一晚上酒店会产生82.4公斤的碳排放。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住这个环节上,似乎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只能看酒店是否有绿色饭店评级。



而对于酒店而言,如何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绿色低碳,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实施。洲际酒店集团(IHG)开发了Green Engage系统,并要求集团旗下酒店尽快达到IHG Green Engage系统Level 3 及以上的水平。

 

IHG 所有的酒店均使用 IHG Green Engage 系统,为酒店提供衡量和管理其对环境影响的方法。主要是将能源、水和废物根据一定的公式转化为温室气体,来对环境进行温室气体评价。IHG Green Engage 系统有四个级别的认证,能耗降低 25%以上才可以达到Level 3 及以上的水平,除此之外,3 级酒店还将需要开展一些大型项目,如安装节能电器和可持续管理。一级酒店只需要用系统中给出的 10 个最佳实践方案(包括追踪消费数据,建立绿色体系,采用节能灯照明等)即可达到,二级酒店已经着手于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些可持续采购和可持续性运行的措施。



(非典型数据来源:IHG某酒店GreenEngage 碳减排分析报告)

 

行:绿色出行减少出行


低碳出行对于公众来说是最有感知的。选择低碳的方式解决出行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实际。

第一个问题是是否需要出行,比如在商务中是否可以减少出差,采用越来越有体验感的视频会议的方式。也许有些重要的事情,必须当面沟通,那么如何选择更低碳的出行方式,各类交通工具出行1000公里产生的每人碳足迹可以参见上面的碳足迹计算器。


用:减少塑料袋,减少不必要物品的使用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无尽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处置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负担。这是一位北京中年大叔记录下来12年来的所有消费:



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购买商品的时候,或许可以多从该商品的重复利用性以及处理的环保性方面多考虑一些。

比如我们平时收到快递的包裹和信封,如何处理一直是我们每个人的难题和心痛的地方。

目前包括一些电商平台(例如阿里、京东等)以及一些创业公司也都开始在绿色包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大家在蚂蚁森林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场景是绿色包裹,即如果在淘宝上购买标记有绿色包裹的产品,则会获得40g的蚂蚁森林绿色能量。而这40g的碳减排量主要来自于生物降解塑料袋(碳减排量为60.8g)和免胶带纸箱(碳减排量为24g)加权得到。

 

而笔者团队目前接触到一家创业公司,他们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快递信封做了一个非常小的设计,但是个人认为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将普通快递信封的重复使用次数可以增加到最多15次,笔者团队也在帮这家创业公司计算这种环保信封比一般信封可以实现多少碳减排量,期待更多的创业公司把这样的所谓低科技(不是多么高明的新技术,而是生活中的小创意和发明,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同时可以减少高科技带来的高能耗以及高成本)推向市场,被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接受。这将是公众期待的,也是最令人兴奋的。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绿色消费的建议:


1,对于政府而言,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推进绿色消费

 

政府运用税收减免、补贴以及绿色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撬动市场,扶持绿色产业壮大,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降低绿色产品的实际溢价水平,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绿色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产品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让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强制退市,从生产领域源头减少消费的环境影响;加强绿色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中长期效益,为企业的绿色研发提供坚实的平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降低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总体费用(也许购买时费用稍贵,但通过政府补贴可以拉近差距,同时绿色产品在使用阶段的成本更低),例如LED灯,节能家电以及电动车等,老百姓自己就会掂量着购买绿色产品。

 

2,企业的创新平台发挥作用


企业在推动绿色消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模式创新以及平台规模,或许可以找到推动绿色消费的多赢方式。

大家都知道,许多餐厅为了保证出售的食品足够新鲜,常常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扔掉没卖完的食品。三年前,5名丹麦企业家在自助餐厅饱餐一顿后,发现很多很好的食物都被直接扔掉了,感到十分痛心,他们觉得那些食物被扔掉真的太可惜了,于是开发了一款为“Too good to go”的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类似于一个线上商店,入驻的餐厅、面包坊、咖啡厅会将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以打折的价格打包出售。

这实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措施:对于用户来说,不仅能够让大家买到便宜的美食,同时还为减少食物浪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于餐厅、面包坊、咖啡厅等商家来说,这个APP既帮助减少了店里的食物浪费,还使商家获得了潜在的新客户,可以说是拓展了消费市场。

 

3,重视低科技

 

人们往往认为高科技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近期笔者在与一些合作方在做项目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一些低科技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奇效。相比起高科技,低科技有着参与门槛低、使用资源和能耗低的优势,目前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采纳。例如万科有一个小区目前正在尝试通过一种虫子(黑水虻)吃社区的厨余垃圾,这种创新技术本身的成本较低,同时使用的能源也较传统方式大幅度降低(黑水虻系统一天只耗4度电),也许在垃圾处理领域会获得很大的推广。


4,如何让网购更低碳


关于网购是否低碳,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团队2017年做过一个关于网购碳足迹的报告,结合一些已有的论文刊物,得出的结论是一次网购3件以上商品会比线下购物更低碳(对比线下开车去购物中心购物的基准情景)。

亚马逊报告指出快递两日达排碳是一周达的5倍,主要原因则是两日达的交通方式相较于一周达更高碳。

 

5,  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

智能算法在减少材料的使用上已经开始有应用场景了,例如菜鸟提出的切箱算法就可以大大减少纸箱的使用和浪费,也就减少了包裹的碳排放。

 

6,  发挥女性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

女性对于绿色消费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男性。

 

结语:真正的绿色消费并不是靠物质的激励,而是应该调动人的内在需求,激发人的向善向美的欲望; 蚂蚁森林选择了激发人的情怀。当下,激励仍是敲门砖,让公众先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生活中,许多细小的处理或许就可以产生显著的碳减排量,例如办公室里的双面打印就可以减少近50%的碳足迹;印刷品尽量简洁,例如去掉比赛选手号码布(05)上的0,也可以减少一半的油墨。一个简单的主意,往往却可以减少社会显著的碳排放。


有什么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减少生活中常见场景50%以上的碳排放。有奖征求大家意见,欢迎留言。


END


原创系列:

1,2019低碳的困惑【碳阻迹原创】2019-2-18


该系列原创由碳阻迹服务号每月18日晚上8点准时发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