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Sharings  /  国内外低碳政策梳理【碳阻迹原创】

国内外低碳政策梳理【碳阻迹原创】

  • Date: 2020-04-07
  • View: 1503

自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以来,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政策建构及经验


尽管“低碳经济”理念的明确提出仅始于 2003 年,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实践,自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就已实质性开始。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 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 更是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低碳技术研发等广泛领域,显示明确的引领性和导向性,包括法律、法规、法令、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等,构成了相对完善并 具有严格约束的制度体系。


1. 英国


在 2003 年英国发布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2009年7月15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到2020年和2050年英国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分别减少34%和80%,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捉和储存等清洁能源技术;削减一半天然气进口量;小轿车平均碳排放量比现在降低40%。低碳能源推广是完成此目标的关键,而风能利用则是英国低碳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到2020年,英国风力发电总量预计将达330亿瓦。英国政府把低碳经济及能源的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和实施,运用多种政策手段进行扶持,使用生物能源、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则可获得税收减免,以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日本


日本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主要能源资源均匮乏的国家,能源自给率仅4%左右,日本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依赖进口。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8年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后,日本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开发替代石油等新能源的重要性,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早在1980年,日本制定了《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及引进促进法》,并制定了替代能源的发展目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及推广普及的具体措施。为保证替代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日本于1997年又制定了《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规定对使用新能源的单位予以金融支援。2006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其要点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到2030年,将石油依赖率从目前的50%减少到40%或者更低;推广核能;通过扶持实力较为雄厚的能源公司来确保海外的能源供应。日本发展新能源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把新能源及其开发置于国家安全的高度,立法先行,政府主导进行新能源技术开发研究,凡属于国家推动的新技术研发和提倡推广的项目,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以及使用单位都能得到国家的财政补助,并通过国家的金融支持,以推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和推广普及,这些做法都值得所有国家学习和借鉴。


3. 美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在国会发表首次演讲时,就呼吁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并重申将在3年内使美国的新能源产量翻一番,并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40%,并用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这一系列举措被称作应对美国经济衰退、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制高点的“能源新政”。奥巴马政府希望以此实现克服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在他就任不久的2009年2月17日,就正式签署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ARRA)”。这一总值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为推动美国经济走出困境助威,而且还将大力发展一批以绿色能源和创新为核心的新技术。奥巴马明确提出“以寻找新能源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使发展新能源成为ARRA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3年内让美国再生能源产量倍增,足以供应全美600万户用电,这是过去计划在30年内才能达到的目标。2009年7月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出资630万美元支持5个州的生物能源基础研发项目,提供5250万美元用于持续提供低成本电力的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示范工程的研发。



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 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 2001 年以来,布什政府已投入22亿美元,用于将先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 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例如:开 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清洁煤发电计划”主要支持 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先进技术进行示范验证;通过税 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 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通过税收补贴使新技术的生产成本具 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美国决定逐步提高 新建电厂的低碳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加速下一代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计划在2012年 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 称之为“未来发电”)。


4. 德国


德国政府则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 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2007 年,德国联邦教育 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 4 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的政策措施研究,同时通过立法和约 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于2008年发布了酝酿已久的《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立即采取措施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推动全球 实施减排措施。澳大利亚政府长期减排目标是 2050 年达 到 2000 年气体排放的 40%,并计划于 2009 年出台具体法规,2010 年正式实施。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 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



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1. 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 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 种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

 

2. 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3. 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4. 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在我国的不同功能区,一些区域是生态屏障区,一些地区是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对于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补偿原则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双方协商或国家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


5. 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


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 等多项经济政策。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可以学习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是与重工业能 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 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降 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 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要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建 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6. 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 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 的大趋势,企业应预先认识并抓住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与契机,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 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 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 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制定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 信誉结合起来;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 利用好国际低碳技术转让,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