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21-02 22
View 2186
中国碳中和【碳阻迹原创】

Date:2021-02

View:22

中国政府近期承诺的2060碳中和目标引起了全球的热议,尽管还有些许杂音,但总体来说全球纷纷对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表示赞赏,认为是一个很有雄心的气候目标。 然而围绕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很多企业、公众甚至许多低碳从业者仍然有许多疑惑和不解,例如中国提的碳中和目标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到底是仅指二氧化碳还是所有的温室气体等等。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谈谈我们对中国碳中和的理解,终于等到春节假期可以静下来读一些资料,做一些思考,写一些文字。今天的分享内容包括我们对“碳中和”的理解,“碳中和”的What,Why,How的全面解读;包括对“碳中和”的几个疑问的解答;以及最重要的企业端应当如何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并且付诸实施。 一、什么是碳中和 Question 1: 中国的碳中和到底是指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的碳中和? 这个问题相信困惑了不少行业内外关心碳中和的人,笔者春节前后也跟一些低碳领域的顶级专家做了一番沟通,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谈判代表以及参与制定国家2060碳中和目标的领导专家等,大家的说法尽管略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基本是一致: 中国提的碳中和目标到底是仅指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这个边界还是比较模糊的,可能还会继续模糊一阵子,但中国接下来要采取的碳中和实现路径是要按照所有温室气体,等到合适的时间中国应该会宣布更加明确、更加有雄心的目标: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所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参照全球达成的《巴黎协定》,全球需要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人为清除之间的平衡,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也是需要对标《巴黎协定》,也就是说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也是将实现所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那么,这里又引出第二个问题: Question 2: 碳中和、净零排放以及气候中性是什么关系? 关于碳中和相关的名词很多,碳中和、净零排放、气候中性等,究竟他们各自代表什么意义,笔者谈一谈我们自己的理解。首先这三个概念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需要实现碳排放(这里碳排放可以仅指CO2,或者所有Greenhouse Gases)的正负抵消,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设定的可操作可量化的目标。 从全球各国发布的“碳中和”承诺来看,有提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标,如中国和美国加州;也有提出净零排放目标(net zero emission),如欧盟和美国;也有些国家提出“气候中性或气候中立目标(climate neutrality)”,如奥地利、匈牙利等。 《IPCC1.5度特别报告》里对这几个名词的做了定义,这也是目前关于这几个名词的最权威的定义。结合IPCC报告里的权威定义,笔者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通俗化表达: 尽管名称说法不一致,内容也有细微差异,但笔者认为以上几个名词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用“碳中和”作为标准化的统称也是合理的,从传播的角度更适于用“碳中和”这个名称。这就类似于人们习惯用“碳排放”来指代所有温室气体,用CO2e作为温室气体的当量。 按照上述思路,近期碳阻迹团队也修改了一下维基和百度上对碳中和的定义和描述(也征询了行业权威专家的意见),使其更加严谨(例如需明确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气体的碳中和;碳中和的主体应更加全面,碳中和现在可以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以及个人等主体形式),希望可以给社会一个统一、准确和严谨的“碳中和”定义。目前的版本如下: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二、为什么要碳中和 在谈论我们为什么要做碳中和这个话题前,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基本共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过植树等方式减排的抵消量;在2067年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又称“温室气体中和或气候中性”),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抵消量平衡。 2021年1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9℃,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留给我们的温升空间已经不多了,如果温升超过2℃,地球和人类将面临不可逆的气候灾难,这就是我们需要碳中和的原因! 虽然“碳中和”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为牛津字典当年的年度词汇,但当时也只是昙花一现,近些年,“碳中和”在国际社会,至少在中国仍然是非常小众的群体关注的词汇。而这种状况持续到2020年9月,笔者认为直到两个人的出现,碳中和才获得了真正的破圈传播。 第一个人就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5个月里主席在各种国际国内场合讲了八次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宣布中国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国际国内社会感觉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按照中国之前这些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风格,都会提出类似于碳强度减排这样被国际社会认为“不痛不痒”的目标,而这次直接提出这么具体且极具雄心的碳中和年份目标,属实让人意外),到后面每次国际大会上更加坚定的重申碳中和目标,让我们感觉到中国在“碳中和”这件事情上将“说到做到”、“言出必行”。 (习近平主席近5个月八次提到中国的2060碳中和目标) 其中,2020年12月1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度国家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与扩大内需、反垄断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并列,这体现了国家对“碳中和”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碳中和”目标纳入执行阶段的态度和决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2021中国八大重点任务) 而第二个给“碳中和”带来破圈传播的人,笔者认为是罗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讲上,罗振宇把碳中和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进行了传播。笔者倒不认为这场活动本身直接影响了多少人开始关注“碳中和”,但认为这种活动、这场活动将“碳中和”作为重要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同时,笔者也认为罗振宇以通俗的语言和方式让普通老百姓能听明白什么是“碳中和”,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碳中和”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彻底性的,所有的行业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已经是一副摊在桌上的“明牌”,我们这代人全部都在牌桌上。还没有看过这个关于碳中和跨年演讲的可以这里看一下。 三、如何提出和实现碳中和 对于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碳中和,主体都是企业。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是今天讨论的关键。   目前也有不少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碳阻迹团队近期也收集到全球有200多个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 (微信小程序搜索:碳智汇,进入碳中和模块,选择企业碳中和) 这里列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企业,亚马逊提出2040年实现碳中和;雀巢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IBM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 微软提出2030负排放,并且计划于2050年清除掉微软公司自成立以来所有的排放(微软是笔者所知全球为数不多的提出要中和掉自身历史所有排放的企业,另外一家是丹麦的Velux要中和掉1941年成立以来所有的碳排放)。今天微软中国可持续负责人也恰巧来碳阻迹的1.5℃会议室聊微软和碳阻迹在低碳领域的合作,交谈中深刻感觉到微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理念以及诸多的低碳具体实践,也觉得这与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低碳理念也密切相关,恰巧最近比尔盖茨刚刚发布新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 (微软中国可持续负责人来碳阻迹1.5℃会议室交流可持续碳中和领域的合作) 另一家在碳中和领域提出非常有雄心的目标的企业是苹果。苹果公司宣布将于2030年实现苹果所有产品的碳中和(这又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目标,产品的碳中和意味着苹果的所有供应商基本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将是多大的品牌号召力才能撬动供应商企业的彻底的低碳转型,或许也只有苹果这样的公司可以做到。) Question 3:企业应该如何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需要考虑哪些要素? 经过对大多数提出碳中和的企业分析以及近期给企业服务的案例,碳阻迹团队提炼出了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法则:CFOS法则 1,Calculating(计算):不管任何行业的企业要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第一步永远都是需要量化自己的碳排放, 摸清碳家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碳排放现状以及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之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减排措施,为提出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Forecasting(预测):有了碳的基础数据后,企业就需要关注并预测碳中和目标相关的几个核心要素: 1)国家或地区层面未来整体减碳的力度:这属于重要的外部因素,随着国家层面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每度电的碳排放也将随之下降,这对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利好(可以自动减少企业产生的scope2的碳排放量);将来如果中国的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给自己发电的来源,或者自己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供自身使用,这又是另一个利好)。 2)企业自身未来业务发展的趋势: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需要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行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预测公司业务的增长及对应的碳排放的增长。这里延伸一个问题,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在考虑提出科学碳目标,但过程中遇到一个实际的问题,企业要发展,排放要增加,而科学碳目标更多鼓励企业绝对碳排放的减排则让企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担心提出目标后很难完成,或者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发展,而碳中和目标在当前状态下似乎更适合中国的企业,毕竟成本可控。 3)碳减排的成本:企业需要预测自身开展减碳项目的实际成本。这里跟碳市场有一定关联,控排企业在配额短缺的情况下,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会考虑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比起购买碳市场的配额或CCER更便宜),另一种就是选择直接碳市场购买配额或CCER(比起节能减排的成本更低)。如果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的情况下,选择碳市场购买配额或者CCER的方式实现碳市场的履约,则意味着企业本身减排的行动减弱了,那做碳中和需要抵消的碳排放量就会相对较高,碳中和的成本则会更高。 4)碳中和的成本:在采取了充分的减碳措施之后,企业不可避免的那部分排放将通过抵消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这部分抵消的成本也是企业需要预测的,一般来说种树或者购买核证碳减排量的成本在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选择经济又有影响力的抵消项目将是大的趋势,例如企业所在地区植树,所在城市的公众碳减排量的购买等。 5)提出碳中和目标带来的品牌口碑的提升:提出碳中和目标有助于企业品牌和口碑度的提升,这个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最高管理层深有感触。所以我们看到提出碳中和目标或规划的都是企业的一把手,例如苹果的Tim Cook,亚马逊的Jeff Bezos,腾讯的马化腾等。所以要撬动所在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首先需要让一把手看到并且感受到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进退是多么有责任心的事情。 3,Overshooting(超越):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具体年份应该怎么选择。中国提出2060碳中和目标,首先参照的是全球2050碳中和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仅晚于全球目标十年,也是一种积极和雄心的体现。对于企业而言,我们需要参照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先进的企业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不应晚于国家的2060碳中和目标;第二是国际同行的碳中和目标,根据行业中其它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提出不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并且操作层面可行的目标。 4,Spreading(传播):碳中和目标在中国至少还是个新鲜事,越早提出碳中和目标也能体现企业的行业领先性,越具有传播属性。 比如腾讯提出的碳中和规划(腾讯也还没有明确提出正式的碳中和年度目标),就赢得了无数关注和好评,无数媒体和个人都为腾讯碳中和的规划自发宣传。呼吁企业越早提出越好,免费获得大家帮你传播的机会。 Question 4:提出碳中和目标后,企业应该如何实现 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后,实操层面应该怎么做呢? 碳阻迹团队也做了一个归纳,总体来说,实现碳中和可按以下CREO路径四步走: 1,Calculating:这跟前面讲的一致,量化碳排放永远都是碳排放管理的重中之重。 2,Reducing:确定了碳中和目标,核算了碳排放数据后,企业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尽可能去减排,而不是选择抵消和中和。其实“碳中和”在十年前在欧美国家受到了一些环保机构的抵制,觉得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起到督促企业去减排的效果,而只是让企业花点钱就实现了自身的“零排放”,这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企业碳减排的初衷有某种程度上的偏离。所以笔者也认为企业核算好碳排放数据之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尽可能的碳减排,尽可能地降低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3,Engaging: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除了自己的减排,如何调动生态伙伴共同减排,这才是价值更大的地方。我们看到有不少企业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并给表现突出的员工以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激励;也看到有些企业开始通过碳管理软件平台来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计算、管理和减少碳排放;还有些投资机构也加入其中,不光是管理好自己的碳排放,还会为被投机构提供碳管理的培训和工具,助力Portfolio的碳减排。 4,Offsetting:到了最后一步了,企业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那么有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怎么处理,这时候才是真正的碳抵消了,可以选择种树或者购买碳信用等抵消那部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实现“零排放”。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些用于企业碳抵消的减排项目或者碳汇项目原则上本身也会产生碳排放,例如光伏的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排放,森林碳汇运营过程中也会耗费能源产生排放,建议将来的碳抵消项目本身在全生命周期实现了碳中和,这样用于企业端碳中和才更加科学合理。 图片 除了企业自身,日常举办的活动会议(参见碳阻迹前段时间发布的新时代碳中和会议)、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也都可以实现碳中和。 笔者比较有感触的是,过年期间在三里屯逛街的时候,突然路过了Allbirds的店,早就听说他们的产品都体现了碳足迹或者碳减排量,耳闻不如目睹,进去一看确实非常不一样,产品首先很漂亮时尚,同时各处都体现了产品的环保元素,例如下面这件T恤是用螃蟹壳做的,也体现出来了这件衣服的碳足迹。碳阻迹的咨询师煜坤还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个碳标签做了一个解读:Allbirds单独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交通部分拿出来了,这个很合理,交通很难预测,后续再加进来更合适。笔者亲自体验了这件衣服,确实很舒服,特别适合运动,也确实没有螃蟹味:) 还有桉树做的碳中和的鞋(鞋带用回收塑料瓶做成),各种采用天然材料作为原材料,并且把很多创意都在产品上落地了。最关键的是产品的价格比较合理,跟耐克、阿迪的同类产品价格一致,这就降低了人们参与可持续消费的门槛了。 Btw,我们不是Allbirds的合作方,也没有任何打广告的嫌疑,只是觉得产品确实做得好,碳足迹信息也体现的很聪明,好产品不需要靠自己营销! Question 5: 某企业2020年度碳排放是10000吨,2021年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了5000吨碳排放,仅向社会排放了5000吨,该企业可以宣布自己减排的量抵消了实际排放的量,实现碳中和了么? 图片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人,最近碳阻迹团队在跟很多企业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这样的碳中和思路,这个看起来貌似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一定误区。 企业通过自己的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的排放并不是社会认可的碳减排量,碳减排量需要开发成政府或社会认可的CCER或者类似的碳减排产品后,才可以用于碳抵消和碳中和。 企业自身的减排量这里是指自己跟自己的过去比实现了减排,而能开发成碳减排量产品的则是跟行业的基准线相比。所以企业提出通过员工的低碳出行,减少食物浪费、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确实可以减排,但还不能直接把这块的减排量用于自己的碳抵消和碳中和,不过企业可以尝试把这些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在政府部门备案,一来可以实现自己的碳中和,二来也有机会在碳市场里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 很高兴看到中国提出了2060碳中和目标;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企业开始提出或正在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也很高兴看到企业开始落地碳中和行动方案。我们都要锻炼好身体,争取看到碳中和实现的那一天!

2021-01 08
View 1194
新时代的碳中和会议【碳阻迹原创】

Date:2021-01

View:08

一、国家战略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讲话,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随后,碳中和的概念被密集提及,成为2020年的一个关键词。 2020年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2020年11月12日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2020年11月1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二十次会晤、2020年11月22日G20峰会、2020年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表示中方将制定实施规划。 2020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更是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部署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现代大国的崛起,伴随着责任与担当。未来国际社会舞台,中国在低碳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中和路径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 碳中和会议的路径主要有:碳中和计划(碳排放核算、计划控排行动、评价活动、公开承诺),实施碳减排行动,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活动,碳中和评价等。 多年来绿色会议始终是碳阻迹的重要业务之一。2014年,碳阻迹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开发了绿色会议指南。 三、经典案例 碳阻迹碳中和会议的经典案例有: 2013年9月,受托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对2013第五届中国生态文明与绿色竞争力大会进行碳排放核算以及提供碳中和的解决方案。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宣布了对此次大会实施碳中和。 2014年11月,碳阻迹受邀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招商局集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提供绿色会议咨询与碳核算服务。 2017年7月,碳阻迹受邀为施耐德其开发绿色会议微信平台,并完成会议碳排放核算,同时邀请施耐德电气进行碳中和。会议结束后,施耐德电气联手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回购碳排量以实现会议的零排放。至此,将此次创新峰会上海站活动成功转化为了一次碳中和的绿色会议。 2018年11月,碳阻迹协助完成杭州马拉松的碳排放量核算。11月2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杜永胜出席2018杭州马拉松新闻发布会,提前宣布此次赛事活动举办当天实现碳中和,并向浙江省体育局和阿里体育有限公司颁发碳中和荣誉证书。 由剑南春总冠名,腾讯新闻出品的大型探险类纪录片《探秘行星地球》南极篇邀请碳阻迹为其整个南极探秘之旅进行碳排放清单的编制,计算整个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购买林地碳汇用于抵消排放总量,实现整个活动的“零”排放。 2019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以下简称“UNLEASH2019”)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开幕。碳阻迹核算了此次大会的相关碳排放量,并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携手实现本次碳中和。 2020年8月,碳阻迹应邀为2020 欧莱雅中国“说走就走”之旅提供碳足迹计量及碳中和服务。 2020年10月,为方便广大用户了解更多碳中和的有关信息,碳阻迹特推出了碳中和小程序,包括了国家、企业、活动、产品层面的碳中和信息。 2020年10月,低碳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和创新发展论坛采用碳阻迹开发的绿色会议系统,在碳阻迹的协助下,对参会人员的交通出行、住宿、会议茶点、会议用电以及会议用品等等多个方面的碳排放量化,计算出本次活动的总碳排放,并通过购买碳汇的方式实现了会议碳中和。 2020年11月,CYCAN举办了青年气候教育创造营活动,委托碳阻迹对整个活动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以此结果对本次活动实施碳中和。此外,CYCAN也邀请了碳阻迹作为2020年第四季度培训的嘉宾,为其进行了碳核算与碳中和的培训。 四、技术赋能 为了更广范围的推广绿色会议的理念与实践,碳阻迹团队还提供绿色会议系统平台的开发服务,使绿色会议在更多的领域得到落地实施。 对于参与用户而言,进入小程序后,可以搜索想参与的会议。并在会议页面查看相关信息和报名参加会议。待审核人员审核完成并通过后,可以查看会议碳排放和计算个人的参会碳排放。更方便的一点在于,用户可以将自己计算的参会碳排放进行中和,目前主要通过购买CCER进行碳中和,并获得碳中和证书。 绿色会议主页面:会议展示 绿色会议的基本信息展示 我的会议管理、荣誉展示 会议线上报名 会议碳排放计算 活动数据填写和碳中和 碳中和证书 五、四维实践 碳智汇:国家碳中和的实践    碳智汇:企业碳中和的实践   碳智汇:产品碳中和的实践                                       碳智汇:活动碳中和的实践 国家层面,已有120多个国家已实现或者已把碳中和纳入国家战略。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均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已立法。企业层面,18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已经设立碳中和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和活动开始进行碳中和的尝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新时代的碳中和势必成为趋势。 六、时代召唤 碳中和彰显的是时代的进步。我们主观接受,将顺势迎来新的时代;如果不接受或被迫接受,就会陷入被动。 在新格局,新形势,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从一次会议开始,践行绿色会议指南,实现碳中和会议,相信碳中和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

2020-04 27
View 1792
疫情给气候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4

View:27

目前,Covid-19在全球肆虐,全球200多个国家,300万人感染,混乱,苦难和损失遍布全球,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气候变化危机和当前疫情危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无法减轻风险,除非所有人都采取行动。Covid-19的经验教训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危机。 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由于Covid-19,工厂关闭,石油使用量暴跌,全球碳排放大大减少,之前困扰许久的环境问题被迅速解决。 在处于疫情重灾区的意大利,由于居家隔离和游客数量的减少,威尼斯运河的河水变清了,撒丁岛罕见地见到海豚的出现,特莱维许愿池迎来了新的游客,一对水鸟。    图 威尼斯运河疫情前后    图 特莱维许愿池疫情前后 相信科学 Covid-19展示了相信科学的重要性。流行病学家不断警告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if”的问题,而是“when”的问题。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话都被人们选择性的忽视。 同样,气候科学家数十年来一直警告全球供暖威胁巨大的灾难。流行病也许会促使人们采取更为科学,更为迫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更大,更持久的调整。汹涌的大海将导致数百万沿海居民流离失所。洪水和干旱将造成农业破坏和严重的粮食短缺,人们将不得不适应一个又一个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 合作才能共赢 Covid-19,和气候变化一样,无国界,也无法区分国界。各国无法独善其身,单打独斗,来对抗这种病毒。因此,国际行动与合作至关重要。 事实证明,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领导力和政策的明确性对于对抗冠状病毒至关重要。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中国和韩国采取了严格而全面的制度来控制这一流行病,而且,也同其他国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提供了帮助和合作机会。 然而,不幸的是,一些国家独断专横,既不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也不学习别国的经验教训,目空一切,最后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应对疫情。 在美国,特朗普曾视全球变暖为骗局,并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在Covid-19爆发初期,特朗普又以类似的态度,忽视和处理疫情。尽管事后,特朗普调整了政策,但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截止目前,美国累计确诊逼近100万,美国现已成为  Covid-19的世界中心。 在巴西,博尔索纳罗(他同样也拒绝相信气候变化)将Covid-19描述为幻想,认为只是普通感冒,并暗示这是中国削弱其他国家经济的阴谋,对疫情不作为。目前,他因为消极抗疫而陷入政治孤立。 总结 当前的经济模式是气候危机和全球其他危机的根本原因。当前的经济模式重视眼前的收益,而忽视了未来成本,它基于利润优化和股东价值,而很少关注外部性。Covid-19清楚地说明了利润优化产生的危险。由于生产,加工和分销价格便宜且低于标准,导致了传染病的发生,而对更多,更便宜生产的追求创造了庞大的商品和人员分销网络,使病毒得以快速传播。制定有关标准和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尽管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麻烦,但和传染病爆发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 气候变化具有相同的根本原因。只要不用承担外部性负担,企业就会尽可能多地生产和消费以满足人们过多的生活方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如碳排放交易市场或碳税的一些措施,也许并不完美,但却是推动气候变化外部性的一个良好的开始。 展望 为应对气候变化,Covid-19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其他产生外部性的活动,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系,该经济体系应能解决外部因素的问题。这种新的体系需要有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来自消费者更适度的要求。我们已拥有建立新经济和新社会的一切基础,所有的乐高积木都摆在我们面前,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一个更美好,更公正的世界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2020-04 20
View 1519
与低碳环保相关的书影音【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4

View:20

今天这一期文章,是想推荐一些与低碳、气候变化、环保相关的书籍、影视和音乐,书籍和影视的简介多来源于豆瓣。希望大家能够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量。 书 《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寂静的春天是环保人的入门推荐书籍,阐述了人类行为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一场生态系统的灾难,随着书籍的出版也开启了全球的环保主义浪潮。 内容简介: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碳时代》 《The Carbon Age: How Life's Core Element Has Become Civilization's Greatest Threat》 内容简介:面对气候异常和环境恶化的危机,大家都在呼吁节能减碳。碳足迹、碳旅程、碳消费、碳税收……为什么谈到生态讲的都是碳?《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各国控制碳排放量,为什么是碳而非其他元素?原因不难想象,因为整个地球文明就是一个碳基文明。碳并非地球制造的元素,碳是历经数十亿年宇宙恒星的生生灭灭,才终于诞生的化学元素。从碳元素的形成到地球文明的诞生,这中间实在是经过了一段千古神秘的机缘。碳造就了地球的生命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大跃进的重要元素,从远古的普通燃料到新近的石墨烯技术,没有碳,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文明。然而,这造就我们文明的元素,却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地球经过40亿年才形成的碳循环方式和速度,被几百年来的人类工业化进程所破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影 冰冻星球 Frozen Planet 英国BBC电视台耗时5年制作的纪录片《冰冻地球》,这部耗资巨大的纪录片用镜头真实的展现了正在逐渐溶解的地球两极,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各种生物,片中种种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纪录片的解说员大卫·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称,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气候产生剧烈变化前欣赏到这一景象的最后的机会了。现年85岁的艾登堡爵士说,“这部纪录片捕捉了此前从未记录下来的很多行为和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影像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因为这很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去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场景。虽然在我们到达前的数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地球两极的景象非常壮观,但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很多变化已经超过了人们的认识。” 整个纪录片是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的,记录了地球两极在一年内展现出的各种场景,从“大融化”的春天,到24小时都在光线照耀下的夏日,再到“大冰封”的秋天,最后以长夜漫漫的冬天结尾。纪录片最后还讲述了一些有趣的冒险经历,以及一些如何在极端寒冷和无法预知的恶劣的气候下生存的技巧。 难以忽视的真相 I&II An Inconvenient Truth I&II 他是几乎成为美国总统的人——阿尔·戈尔。很难说他成为总统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但是现在,他就在改变世界的路上。 本片记录了戈尔作为一个环保专家,一个世界公民,为了环保世界进行的种种努力。他精彩的演说,议会上咄咄逼人的质询,对于环保议程的推进努力,还有在这一切的背后,他的内心世界。 《难以忽视的真相》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与戈尔先生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全球变暖现象的行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纪录片。作为一名资深的环保主义者,戈尔先生在本片中用一个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无可争议的事实和信息。而在续集中,阿尔·戈尔将探讨全球变暖正在逐步扩大的问题,并提出目前拥有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星球  Our Planet 这部八集的纪录片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除了纪录片外,在官网上还给出了呼吁大家做的环保行动: 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 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 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 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 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 小小的追球  综艺 芒果TV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小小的追球》节目上线播出,该节目以先锋试验旅行的形式传递环保理念。节目中,黄子韬、周冬雨、尹正、王彦霖四位嘉宾褪去艺人的光环,带着对地球的好奇和热忱组成“追球团”,感受地球的雄壮美丽与瞬息万变,探讨环境保护议题。节目中每位成员需要用步数来赚取旅行中的小惊喜,带领大家共同领略 “每时每刻都有美好的事物在消失,赶在一切消失前,我想去看看。” “用小小的改变,去守护这大大的世界。赶在一切消失前,去改变,去守护,去探险,去抵达。” 侦碳大玩家 两支队伍,30多辆交通工具,一场精彩的关于低碳排放的大比拼。在 侦“碳”大玩家里,我们不比速度,而是看谁能更节能环保的完成这次旅程。由壳牌组织的这场低碳真人秀已经进行了两季,参赛玩家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前往目的地,探索最低碳的环保旅程。 音 Aurora – The Seed “when the last tree has fallen, and the rivers are poisoned, you cannot eat money” “待到最后一棵树倒下, 河流被污染时, 金钱无法充饥” Micheal Jackson – Earth Song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 the crying earth, the weeping shores” “你是不是忘了, 地球在流泪,海岸在哭泣” Neil Young – Who's Gonna Stand Up “who's gonna stand up and save the earth? who's gonna say that she's had enough?” "谁会站出来拯救地球? 谁会说地球她已经受够了?" 今天的低碳环保书影音推荐就到这里啦,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机会继续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获得更多的力量,最后用Al Gore先生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There is an African proverb that says, "If you want to go quick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We need to go far, quickly. ”

2020-04 13
View 1557
疫情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多大?【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4

View:13

美国宇航局NASA上个月公布了一组卫星图,图中显示了2020年1月1日-20日和2020年2月10-25日中国各地区的二氧化氮浓度。与1月份对比,2月份中国上空的二氧化氮 显著下降。据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称,武汉附近的二氧化氮浓度首先明显减少,最终蔓延到全国。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二氧化氮排放明显降低,并且在春节后没有出现反弹。 图源:NASA 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一现象与新冠病毒疫情有着密切联系。二氧化氮是一种有毒有害气体,除自然来源外,人为产生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和工业过程等。正值春节期间,新冠病毒在武汉爆发,为应对这场战役,举国上下开始了安安静静自我居家隔离状态,停止一切可能引起病毒扩散传染的活动。除正常食品和生活用品供应,生产大面积停摆,交通严格管控,公共场所歇业。   事实上,不止是大气污染物,在疫情影响下,各项社会活动和工业生产减少,能源需求量下降,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大幅下降。据路透社报道,今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为二战以来最高。据Carbon Brief计算,自疫情爆发中国碳排放量削减了1/4。 图源:Carbon Brief 上图显示,2020年春节后电厂煤炭消耗量显著低于往年水平。权威机构分析,疫情可能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减少0.5%。 疫情在国内外肆虐,全球航班大面积取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计航空业今年的全球客运收入可能下降10%以上。这场危机短期内遏制了行业排放,却可能影响航空公司的气候承诺。世界气象组织声称,全球航班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给气象监测工作造成了影响,天气预报都不准了! 图源:网络 此外,工业生产、餐饮和旅游业等消费服务业受影响极大,可以说全社会处于被动低碳生活模式。 疫情过后,各行各业渐渐复苏,迎接春天的到来。已有专家指出,疫情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是暂时的,若不改变能源体系结构,疫情过后排放量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事实上,随着国内疫情下降,各项生产作业已开始逐渐恢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逐步上升。   短暂的排放下降,并非常态,疫情过后,节能减排依然任重而道远。   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非黑即白,寻求二者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才是我们的目标。 全球变暖像是温水煮青蛙,起初人们对危机没有感知,随着冰川融化,极地动物生存困境进入大众视野,气候变化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此疫情,人们必定更加重视环境卫生健康。人类需保持警醒,才不会被气候危机吞噬。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气候危机的质疑声很多,但人类不能以地球为赌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努力推动低碳减排?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倘若真有末日,最遗憾的不是失败,而是我们本可以。   碳阻迹服务号每周一晚上8点准时发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