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19-04 05
View 3132
亚洲媒体是否报道了空气污染的真正原因?【碳阻迹原创】

Date:2019-04

View:05

一个每年夺去470万亚洲人生命的问题没有成为头条新闻,这着实有点奇怪, 特别是罪魁祸首——空气污染在亚洲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为严重。 在越南,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比摩托车事故的致死人数都多;在印尼,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比营养不良的致死人数还要多;而在菲律宾,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比枪支暴力还多。而在所有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中,亚洲人占到了其中的2/3。 那么,为什么亚洲媒体对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感兴趣呢? 空气污染难以感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空气污染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报道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容易。下图为新加坡被雾霾所笼罩。 2015年,邻国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和焚烧造成的烟雾遮蔽了新加坡的天际线。图片来源于Shutterstock 在马来西亚,类似的雾霾现象经常发生,而在首都吉隆坡,PM2.5 浓度相较其他地区更是高出不少。马来西亚卫星电视巨头Astro Awani的副总编卡马尔巴林哈隆(Kamarul Bahrin Haron)在BAQ(亚洲最大的环境保护大会)上说,“我们只在空气污染真的很严重的时候才会谈论它。” NGO组织“重要战略”(Vital Strategies)对空气污染媒体报道的研究数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当2015年东南亚雾霾危机发生和德里宣布启用汽车尾号单双号制度时,关于空气污染的新闻报道量急剧攀升。 在社会和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的地区,空气污染的问题则更少地被媒体所报道,印尼《Kompas》的记者Ichwan Susanto说道,在印尼,保持媒体对空气污染的兴趣是困难的,因为环境问题存在于方方面面,从砍伐森林到非法采矿。 电视频道GMA Network的调查记者豪伊•塞韦里诺(Howie Severino)表示,菲律宾的情况类似,年久失修的吉普车堵塞了首都马尼拉,空气污染已经“正常化” 。 纪录片我看见(I Witness)的主持人塞韦里诺(Severino)表示:“我们的社会在政治上如此动荡,总统如此有新闻价值,以至于空气污染很难突破政治噪音。” 但如果没有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在漆黑的风景中穿梭,空气污染就不会从书中消失。《南方周末》的环境记者王涛表示,即便是在环保力度最大的中国,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相关的新闻报道也开始逐渐减少(五年前,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 空气污染数据缺失 有记者指出,缺乏可靠的数据或者根本没有数据,是报道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之一。 “如果你们(空气质量部门)对帮助我们获得数据,那就请不要向我们询问数据的出处。” 哈隆说道。 此外,记者经常发现有些数据令人非常困惑。譬如,污染物种类很多,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等。而且不同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差别很大,导致区域性的比较很难进行。例如,蒙古所认定的低污染物,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却被认为对非常不利于人体健康。 哈隆还抱怨道,向记者提供的数据往往是学术性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他建议,数据应该以“更性感”的方式呈现。譬如,可以使用图形,颜色和动画让数据更加有趣。地图是实现此目的的一种方式。下图为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全球最详细的二氧化氮污染地图。 亚洲NO2污染热点地区,黑点表示燃煤发电站,红点表示石油工厂,灰点表示天然气设施,图片来源于世界资源研究所 强调问题而忽略原因 印度是空气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的国家之一。根据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常驻编辑阿米塔布辛哈(Amitabh Sinha)说法,当2014年德里超过北京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时,随之而来的空气污染报道是前所未有的。 辛哈回忆到,德里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外国使馆发出旅行警报,斯里兰卡板球运动员在德里的一场测试比赛中呕吐,当而天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经测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倍之多。印度对空气污染的报道虽然广泛,但主要是报道问题,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在过去4年里,媒体已经在不断地重申空气污染问题。但事实是,印度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而媒体也没有讨论解决方案。 一名斯里兰卡投球手对印度的板球比赛中生病,图片来源于美联社 但事实是,印度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媒体也没有讨论解决方案。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压力,促使印度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比如2018年4月姗姗来迟的国家清洁空气计划。但辛哈表示,媒体本可以做更多的事去调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是污染行业大量不良的排放合规记录。 解决方案很少被提及 塞韦里诺(Severino)提到,媒体已经形成固定的报道方式,即以恐惧为基础的“if it bleeds, it leads ”的一贯模式,这可能会让公众对事情感到麻木,甚至感到厌烦。 此外,他还表示,尽管政府已经在尝试解决问题,但媒体偏偏就不报道这些。媒体本应是充当挖掘故事希望的角色,这样就能激励公众,使他们不感到无助。但是关于安装空气过滤装置的报道并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而像吸入烟雾的T恤和空气清洁涂料这样的噱头解决方案才会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兴趣,当然这些肯定不会引起专家的兴趣。同时,政府采取的其他一些有效措施也没有得到有效报道,如使用清洁能源发电代替燃煤发电。 “重要战略”通过对近1.4万篇亚洲媒体报道的研究发现,在报道中,汽车尾气排放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造成空气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发电厂几乎没有被提及。但是,当提到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时,更节能、更高效的发电方式无一不成为了首要举措。同时,媒体在报道解决方案时,更倾向于介绍政府的污染政策,而不是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官员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雅加达超过一半的空气污染是由汽车尾气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包括几座燃煤发电厂,图片来源于Flicker 绿色和平组织全球空气污染部门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汽车偏见更有利于政府,因为它使得中产阶级成为空气污染问题的一部分。”这个现象在印度尤为明显,然而实际上印度的车辆对PM2.5总体水平的影响非常之小。 欧盟委员会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交通是南亚和东南亚空气污染的最大因素,占该地区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BAQ亚洲清洁空气主席罗伯特•奥基夫(Robert O 'Keefe)指出,在中国燃煤才是最大的空气污染源,也是印度未来最令人担忧的空气污染源。 图片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署 印尼在东南亚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在一项新闻自由排名中,印尼排在第124位,高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然而即使这样,印尼政客们对煤炭的污染威胁依然轻描淡写。 亚运会期间,印尼环境部空气污染主管达斯鲁尔·查尼亚戈(Dasrul Chaniago)否认万丹省的发电厂会污染100公里外举办奥运会的雅加达的空气。“为什么燃煤电厂产生的烟雾会一路飘到雅加达?它想去这里的购物中心吗? ” 查尼亚戈对记者说,“你确定万丹发电厂的烟雾能被风带到雅加达吗?上帝赋予你思考的能力,我们有逻辑,我们不是动物。” 米利维尔塔是雅加达空气污染研究的幕后推手,他指出,“到目前为止,雅加达拥有东南亚污染最严重的发电厂,而且距离市中心不到100公里。对于那些了解污染如何通过大气传播的人来说,这个距离显然太近。然而对于大多数的雅加达记者来说,这个发电厂可能和他们不在同一个星球上。 隐形杀手  “重要战略”的媒体研究还发现,亚洲媒体并没有准确报道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大多数报道都没有提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而那些提及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报道,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如呼吸困难、喉咙干燥和眼睛发痒这些问题上,只有5%的报道提及了空气污染对肺癌和心脏病这些疾病的长期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缺乏认知,需要通过提及人们当时正在经历的健康问题来让这个故事时尚化,” “重要战略”的沟通主管安恰尔•梅塔(Aanchal Mehta)评论道。 图片来源于世卫组织、联合国环境署 那么,亚洲媒体什么时候才会更多地报道空气污染问题呢?研究发现,迄今为止,提到儿童健康的空气污染报道最受关注。梅塔指出,儿童健康是吸引读者注意的重要因素。 米利维尔塔表示,需要有更多数据来让记者更清楚地了解空气污染,许多亚洲城市的污染源还存在“研究鸿沟”,更为重要的是,空气污染的研究应以一种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这需要坚定勤奋的记者、分析师和活动家们的共同努力,他们能相互促进。

2019-03 28
View 2331
站在气候变化面前,我们究竟有多脆弱?【碳阻迹原创】

Date:2019-03

View:28

  1.到底什么是气候变化? 简单来说,气候变化,也就是全球变暖,指的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上升。 更科学的说法: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根据气候特征的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进行识别(如采用统计检验方法),而且这种变化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间(IPCC 2014)。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UNFC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2.气候变化带来了什么? 气候变化并不像雾霾一样,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直观而切身的体会,但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高温热浪(heatwaves) 干旱 洪涝 气候变化并不是这些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但是气候变化的确影响着他们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Luber and McGeehin (2008) 研究表明根据现有的气候变化模型,高温热浪会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尤其是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同时高温热浪也会带来公共健康问题,在城市热岛效应和人口老龄化共同作用下,会更加严重。 Piao et al. (2010) 认为干旱是气候变化在中国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尤其是在中国的东北部地区,并且这种状况可能还会继续持续甚至加剧,将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气候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并在城市区域造成更多破坏。在三角洲和沿海城市,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更频繁、更长期的降水,因此洪涝会更加常见(Fuchs, Conran & Louis 2011)。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 北极熊依赖海冰漫步、繁殖,并且用它作为平台捕猎海豹。因为极地冰川的融化,会极大地限制北极熊的捕猎、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它们的生活已经快要从如履薄冰到无冰可履。 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小企鹅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饮食结构的改变,也影响他们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 不幸的是,珊瑚裸尾鼠已经成为地球上首个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它们原本生活在澳大利亚托雷斯海峡的树莓礁上,但由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水倒灌,对他们的食物和栖息地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气候变化也在毁灭一些景观: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将大堡礁置于危险的境地。大规模的白化事件导致珊瑚死亡,并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有些国家也可能会被淹没: 斐济也面临着棘手的问题,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导致岛屿的淹没,居民的生活和安置问题是世界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3.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两个相辅相成的战略。 减缓气候变化希望通过一些列路径将升温幅度限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即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叫做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中国到2030年的减排目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60%-65%。 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清晰的减排目标,完善的碳市场体系,有效的补贴政策和良好的气候教育,都有助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从而有利于人类减缓气候变化。企业自身积极的碳披露和碳减排,不仅有助于社会责任的提升,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插入软广,欢迎大家找碳阻迹做碳排放管理软件,碳管理咨询,CDP问卷的填报)我们个人的低碳行动,也都在为低碳事业也添砖加瓦。每天蚂蚁森林的能量球,就是最好的低碳证明(我们也快推出碳账户啦,多了一种方式可以记录个人的减排量)。 适应气候变化是指针对实际的或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在人类系统中,适应是力图缓解或避免危害,或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在某些自然系统中,人类的干预也许有助于适应预计的气候及其影响(IPCC 2014)。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海边筑起大坝,就算是一个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 在高温热浪来临的时候坐进冰箱也是一种适应方式,但是耗费的电力和冰箱逸散的温室气体,反而可能加剧了气候变化,并不是一种优秀的适应方法。 还有更多世界各地的例子: (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 (澳大利亚墨尔本菲兹洛伊花园收集与利用系统) (美国纽约绿色设施计划,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等)  为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还有我们自己的家。 要行动起来啦! References: Fuchs, R, Conran, M & Louis, E 2011, 'Climate change and Asia’s coastal urban cities: Can they meet the challenge?',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Asia, vol. 2, no. 1, pp. 13-28. IPCC,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R.K. Pachauri and L.A. Meyer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151 pp. Luber, G & McGeehin, M 2008,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heat ev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vol. 35, no. 5, pp. 429-35. Piao, S, Ciais, P, Huang, Y, Shen, Z, Peng, S, Li, J, Zhou, L, Liu, H, Ma, Y & Ding, Y 2010,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Nature, vol. 467, no. 7311, p. 43.

2019-03 22
View 2279
你会丢垃圾吗?【碳阻迹原创】

Date:2019-03

View:22

什么? 丢垃圾我还能不会? 你是在逗我吗? 随便丢进一个垃圾桶,大家当然都会,但丢进哪个垃圾桶,你真的清楚吗? 不妨来做个选择题:你的垃圾袋里有用过的纸巾、一次性筷子、过期化妆品和香蕉皮,分别应该丢到以下哪个垃圾桶里? 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实际并不是那么简单呢。看看我们周围的垃圾桶就知道了。虽然分类垃圾桶几乎处处可见,但真正分类依然没有做到。垃圾桶长期存在“表里不一”,不同垃圾“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地混在一起。 正确答案↓↓↓   怎么样?你丢对了吗?在一些国家,不会垃圾分类是会被鄙视的。 丢错的请接受来自下图的审判   那么你的问题可能来了,我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 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记录片《垃圾围城》展现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垃圾快要堆到家门口了,垃圾分类处理已经迫在眉睫。   据统计,2015年快递包装垃圾中,消耗塑料袋约83亿个、包装箱约93亿个、胶带约170亿米,胶带的总长度就能给地球赤道“打包”425圈(某奶茶你输了……)。要承受这么多垃圾的伤害,地球可能真的需要“包扎”一下。 (图源:网络) 根据碳阻迹的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这些塑料袋约产生8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包装箱产生约3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快递胶带产生约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有学者预测中国现在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超过4亿吨。根据碳阻迹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焚烧1吨生活垃圾会产生270kg 二氧化碳排放,处理1吨纸和纸板废弃物大约排放1吨二氧化碳,1吨塑料废物处理产生34kg 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来源:碳阻迹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小程序) 这些数字虽可估计,然而数字背后造成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破坏却无法估量。   进行垃圾分类,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垃圾,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是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   中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在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尝试,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8个城市)入选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都9102年了,中国的垃圾分类依然收效甚微。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指出,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后,试点城市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没有显著下降,北京的纸类回收率仅25%,进一步回收空间巨大。可回收垃圾分类全靠百万拾荒大军。至于不可回收垃圾,烧的烧,埋的埋,垃圾焚烧厂每天的垃圾多的烧不过来。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在国外,垃圾分类是挣钱的买卖。我国垃圾分类虽然试点十数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会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垃圾处理技术、垃圾清运、社区相关等人员都会大幅增加。垃圾分类是把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重复利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众参与、企业加盟及政府决策三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参与 垃圾分类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要改变个人的习惯是比较难的。光靠设计垃圾桶,是解决不了宣传教育问题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教育为主,宣传为辅。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家长和学校同时进行垃圾分类教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在一两年内见到成效,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久的时间。厦门已经开始这样做,“小手拉大手”是厦门一大亮点:在1164所幼儿园、校园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编写中学、小学、幼儿园三种版本的《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将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打通校园、家庭、社区通道,真正实现垃圾源头分类。 最近流行的一项垃圾清理挑战,就调动起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国内外网友可能从来没有对一堆垃圾如此感兴趣过。 (图源:网络) 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名人的带动效应,为公众传播专业、深度的垃圾分类知识。 比如这样的 (胡歌在长江源捡垃圾   图源:网络) 还有这样的 上海的垃圾分类是开展较早的,《极限挑战》节目最新一季的拍摄就来到了上海,主题就是挑战垃圾分类,张艺兴、迪丽热巴等当红艺人以身示范,教你如何分类各种垃圾。以这样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和专业知识,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可能有人会说,我是想好好进行垃圾分类的,但是看见我分好类的垃圾duang倒进一个垃圾车收走,我的积极性就都被浇灭了,这样的话个人分类又有什么意义,岂不是全做了无用功? 但是, 有位叫余元的小姐姐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她和男友体验零浪费生活,在生活中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垃圾的产生,把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没想到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竟然只产生了两小瓶生活垃圾。 (图源:网络) 她从最初的只是想挑战下减少垃圾,到后来开了自己的零浪费商店,把这种生活方式推广给人们。我们不需要做到这种极致,但可以让垃圾分类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当分类变成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吃饭穿衣一般自然和不假思索,我们便不会觉得这样做是徒劳,生活更加井然有序,环境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企业加盟 在万科集团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带领下,坐落在北京海淀区京密引水渠畔的万科西山庭院小区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小区内的厨余垃圾利用黑水虻生物处理,产生的虫粪是小区乡土花卉最好的有机肥料,而黑水虻虫作为高蛋白饲料,用来饲养小区内的鱼类。整个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极少,在小区内就完成了厨余垃圾的处理,形成一个闭环。这就大大减少了厨余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碳阻迹团队正在核算该小区的垃圾分类处理碳减排量。这一试点成功之后有望把实践经验推广到万科其他小区。垃圾分类要在全国推广成功,需要有这样的企业起带头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实践。 政策推进 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垃圾分类试点以来,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和“制度化”,是实现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目前不进行垃圾分类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激励性质的,如果想让个人去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还要有约束性、惩罚性措施。 2017年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今年2月,住建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写入垃圾分类。 46座试点城市中,除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外,其他45个城市均已先后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并且有35个城市启动了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其中11个城市已完成垃圾分类地方立法,让你的垃圾分类有法可依。上海、厦门、深圳、杭州、宁波、北京、苏州等城市,已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我国的垃圾分类进展缓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希望看到这些试点城市能树立一些可复制可标榜的样本,真正把垃圾分类落实在全国各地,让普通大众看到、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成效。同时,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要共同努力减少环境污染,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不再只是一句口号,纠正错误,不要让后代为我们买单。 ◆◆ END ◆◆  

2019-03 18
View 2388
【碳阻迹原创】绿色消费-“郑先生在饿了么因为不要餐具,13799元被全数免单”

Date:2019-03

View:18

先给大家分享一则旧闻:北京市民郑先生2018年4月,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过去一年在饿了么上花掉的13799元被全数免单,理由只有一个——一年300多次点单,他一次都没要餐具。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绿色消费案例,之所以说它有争议,因为首先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减少一次性餐具),然而外卖本身却又被标榜为高碳(关于外卖比堂食是否低碳绿色,尤其像郑先生这样一年在饿了么点餐300多次的行为是否属于绿色消费范畴,需要科学计算了两种情景下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才可以给出准确结果,取决于外卖的包装材料以及堂食的交通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与读者共同系统分析和讨论绿色消费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公众可以参与的绿色消费场景日益增多,商家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也越来越新颖。对于商家企业或者平台鼓励绿色消费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倡导绿色消费,发挥绿色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号召力,获取更多潜在顾客;另一方面可能更实际一点则是该行为本身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也是有帮助的。对于消费者而言,经济性目前还是绿色消费行为推行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关于绿色消费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开始关心能源消费以及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开始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绿色消费也经历了80年代爆发式发展,90年代进展放缓,2000年以后加速的过程。   在中国,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低碳消费、可持续消费这些名词近些年也是高频出现。名字不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可持续消费是人类理想消费模式的总称;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形象化称谓;生态消费更应该说是“生态消费观”,它是可持续消费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和伦理方面的要求;低碳消费则是可持续消费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下的暂时应急措施。而我们平时讨论很多的低碳消费也属于绿色消费这个大的范畴之下,接下来的行文中我们会更加聚焦于低碳消费,即在消费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绿色消费的现状及主要政策 (来源:阿里研究院)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出于安全的刚需考虑,家装产品绿色关注度最高,绿色环保属性被消费者当作刚需来接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上,日本通过《绿色采购法》对企业和个人的保护环境的采购行为进行了要求。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打造了友善成熟的公交地铁体系——每座组屋区下均设有公车站,绝大多数的组屋到公车站的道路都设有遮盖棚,为民众遮挡烈日和暴雨)为公众的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加坡已经有超过一万四千多种产品被标有节能标识,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并进行绿色消费。英国、德国、台湾等地也纷纷采取碳标签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加低碳绿色的产品。 在中国,2016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消费向绿色转型。到2020年,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奢侈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目前中国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节能低碳的产品没有重点标识和推广,而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在绿色消费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包括选择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渠道、价格高于同类产品等。下图是伊利可持续消费报告对于消费者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调查。 (来源:伊利可持续消费报告) 三、如何做绿色消费及创新案例 关于如何做绿色消费,笔者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生命周期以及衣食住行用范畴。   考虑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属性   绿色消费第0步:是否一定要买 比如购买衣服的时候,考虑是否真的需要一件新的衣服。任何新的购买意味着对环境产生新的负担。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先行者在尝试接近零废弃的生活,以下是一位90后的女孩Lauren在4年内产生的所有垃圾: (图片来源:参见自然) Lauren 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尽量减少浪费以及产生垃圾,买菜时用帆布袋,在外用餐时自带玻璃瓶和手布,服装只买没有标签的,零食也只买散装的。   当然如果是必须购买,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影响。 绿色消费第1步:原材料是否可重复利用或者来自于回收材料 对于制造商而言,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可以重复利用的原材料或者直接使用回收材料。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一件商品,从绿色消费的角度可以考虑商品的原材料是否可以重复利用或者本身就来自于回收材料。目前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比如塑料瓶制成的衣服和包包、秸秆材料制成的家具、有完整回收体系的电子产品、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以及可回收利用的包裹箱等。   绿色消费第2步:加工制造 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绿色工厂的建设,在商品的生产环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至少对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科学的数据管理)或者直接间接使用了清洁能源。 消费者可以选择来自于绿色工厂生产的商品或者使用更清洁能源地区生产的商品。这需要商品有明确的追溯信息,相信绿色商品的生产商会愿意将他们绿色生产的故事通过数据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以增加产品的卖点。   绿色消费第3步:商品运输 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尽可能避免过多交通运输的产品,比如本地产品,或者使用了新能源车辆运输的产品(尽可能选择电力碳排放系数更低地区的运输,因为新能源车的充电过程也会产生碳排放,而在华东地区充一度电比起在华北充一度电就会减少20%的碳排放)。   对于大多数商品,尤其是进口类商品来说,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占据整个生命周期碳排放的50%以上,甚至80%以上。例如笔者团队之前帮助一家海产品企业计算碳足迹,其主要产品是大马哈鱼,产地是阿拉斯加,从阿拉斯加运到中国进行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沃尔玛进行销售,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占生命周期总排放的90%以上。   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商品的产地信息来判断该产品是否属于绿色消费产品。   电商平台近些年的爆发式增长,也给物流的绿色化提出了新的挑战。阿里、京东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绿色物流计划,旨在通过包装减量、原材料替代、智能物流系统等推动绿色物流。   绿色消费第4步:使用阶段 一般在使用阶段会产生显著碳足迹的是一些高频使用能源的产品,例如电子电器类产品、运输工具等。消费者可以关注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功率,最典型的就是可以参考国家出台的对于大家电产品的能效等级,选择能效等级越高的产品不光是有绿色属性,本身还可以节约使用阶段的成本,正因如此,节能家电在各个国家推广的效果比起其它低碳产品就好很多,而能效等级的概念早已被消费者接受和理解。笔者团队联合能源基金会在2018年发布了一份2018双11节能家电及碳减排量调查报告,对2018年“双十一”主要电商平台的大家电的销售情况进行了一些数据挖掘和解析,也支持了以上的结论。 (来源:2018双11节能家电及碳减排量调查报告)   绿色消费第5步:回收处理 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商品的回收处置方式。如果商家对于产品有明确而完整的回收体系和政策,那么这些商品在绿色环保属性上就多了一个亮点。例如H&M自2013年开始发起“全球旧衣回收计划”,向顾客征集旧衣,无论材质、颜色、种类、新旧程度均可,同时,HM会像捐赠旧衣的顾客提供85折抵扣券。 而一些手机、电脑厂商近些年则提倡手机的以旧换新,因为其经济属性,这对消费者本身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受到环保主义者的推崇。 绿色消费的领域(衣食住行用)   衣:再生衣物   英国剑桥大学的数据,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焚烧,一生消耗的能量约等于30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公斤。 英国Defra也提供了一个更通用的数据,一件衣服大致可以根据价格推算出产生的碳排放量,即100元人民币的衣服大致产生3公斤的碳排放。 (来源:碳阻迹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小程序) 而在衣服的环保创新上,有些机构已经走在了前列,例如盈创通过回收塑料瓶作为原材料制作衣服和包包已经成为了环保潮品。今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也选择了盈创的8个瓶子制成的T恤作为奖品。相比于普通T恤,生产再生T恤的碳排放可以减少47.7。   食:有机、本地、避免过度包装、自带减碳属性 关于选择绿色食品,消费者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考虑。   1)该食品是否有机 食品生产过程减少化学品的引入将大大减少碳足迹,有机食品不光保证了食品安全,还在原材料方面实现了比传统方式更低碳。 当然有机食品也并不一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表现低碳。比如养鸡,欧盟的规定是:“有机饲养”,每只鸡的活动空间大于2平方米,生长期大于81天;“走地鸡”分别是1平方米和56天;而“肉鸡”,每平方米可以养15到20只,生长期一般在6周之内。有些肉鸡,只需要4到5周就可以长到四五斤重而出笼。固然在鸡肉的“品质”上有一定差异,不过在土地、水、饲料等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机”的生产方式实在是很浪费,很不“低碳”了。 2)该食品是否避免了过度包装 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材料,可以大大减少商品的碳足迹。过度包装的产品其包装材料甚至大于商品本身。 3)该食品是否本地生产 本地生产是实现低碳的一条重要定律,基本适用于任何产品。 4)该食品本身是否有减碳属性 有些产品在生产培育过程中,本身可以实现碳减排或者增加碳汇量。例如有些海产品本身具备固碳作用,是值得推向绿色消费市场的。据测算,獐子岛2016年培育的虾夷扇贝相当于641万棵树实现的碳汇量。 (来源:獐子岛集团公众号)   住:绿色酒店 住宿在消费者生活碳排放中占据比较显著的比例,尤其对于经常出差的人,在中国平均住宿一晚上酒店会产生82.4公斤的碳排放。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住这个环节上,似乎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目前只能看酒店是否有绿色饭店评级。 而对于酒店而言,如何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绿色低碳,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实施。洲际酒店集团(IHG)开发了Green Engage系统,并要求集团旗下酒店尽快达到IHG Green Engage系统Level 3 及以上的水平。   IHG 所有的酒店均使用 IHG Green Engage 系统,为酒店提供衡量和管理其对环境影响的方法。主要是将能源、水和废物根据一定的公式转化为温室气体,来对环境进行温室气体评价。IHG Green Engage 系统有四个级别的认证,能耗降低 25%以上才可以达到Level 3 及以上的水平,除此之外,3 级酒店还将需要开展一些大型项目,如安装节能电器和可持续管理。一级酒店只需要用系统中给出的 10 个最佳实践方案(包括追踪消费数据,建立绿色体系,采用节能灯照明等)即可达到,二级酒店已经着手于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些可持续采购和可持续性运行的措施。 (非典型数据来源:IHG某酒店GreenEngage 碳减排分析报告)   行:绿色出行减少出行 低碳出行对于公众来说是最有感知的。选择低碳的方式解决出行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实际。 第一个问题是是否需要出行,比如在商务中是否可以减少出差,采用越来越有体验感的视频会议的方式。也许有些重要的事情,必须当面沟通,那么如何选择更低碳的出行方式,各类交通工具出行1000公里产生的每人碳足迹可以参见上面的碳足迹计算器。 用:减少塑料袋,减少不必要物品的使用或使用可重复利用的产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无尽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处置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负担。这是一位北京中年大叔记录下来12年来的所有消费: 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购买商品的时候,或许可以多从该商品的重复利用性以及处理的环保性方面多考虑一些。 比如我们平时收到快递的包裹和信封,如何处理一直是我们每个人的难题和心痛的地方。 目前包括一些电商平台(例如阿里、京东等)以及一些创业公司也都开始在绿色包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大家在蚂蚁森林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场景是绿色包裹,即如果在淘宝上购买标记有绿色包裹的产品,则会获得40g的蚂蚁森林绿色能量。而这40g的碳减排量主要来自于生物降解塑料袋(碳减排量为60.8g)和免胶带纸箱(碳减排量为24g)加权得到。   而笔者团队目前接触到一家创业公司,他们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快递信封做了一个非常小的设计,但是个人认为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将普通快递信封的重复使用次数可以增加到最多15次,笔者团队也在帮这家创业公司计算这种环保信封比一般信封可以实现多少碳减排量,期待更多的创业公司把这样的所谓低科技(不是多么高明的新技术,而是生活中的小创意和发明,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同时可以减少高科技带来的高能耗以及高成本)推向市场,被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接受。这将是公众期待的,也是最令人兴奋的。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绿色消费的建议: 1,对于政府而言,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推进绿色消费   政府运用税收减免、补贴以及绿色金融等多种经济手段,撬动市场,扶持绿色产业壮大,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降低绿色产品的实际溢价水平,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绿色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产品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让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强制退市,从生产领域源头减少消费的环境影响;加强绿色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中长期效益,为企业的绿色研发提供坚实的平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降低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总体费用(也许购买时费用稍贵,但通过政府补贴可以拉近差距,同时绿色产品在使用阶段的成本更低),例如LED灯,节能家电以及电动车等,老百姓自己就会掂量着购买绿色产品。   2,企业的创新平台发挥作用 企业在推动绿色消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模式创新以及平台规模,或许可以找到推动绿色消费的多赢方式。 大家都知道,许多餐厅为了保证出售的食品足够新鲜,常常会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扔掉没卖完的食品。三年前,5名丹麦企业家在自助餐厅饱餐一顿后,发现很多很好的食物都被直接扔掉了,感到十分痛心,他们觉得那些食物被扔掉真的太可惜了,于是开发了一款为“Too good to go”的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类似于一个线上商店,入驻的餐厅、面包坊、咖啡厅会将当天没卖完的食品以打折的价格打包出售。 这实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措施:对于用户来说,不仅能够让大家买到便宜的美食,同时还为减少食物浪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于餐厅、面包坊、咖啡厅等商家来说,这个APP既帮助减少了店里的食物浪费,还使商家获得了潜在的新客户,可以说是拓展了消费市场。   3,重视低科技   人们往往认为高科技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近期笔者在与一些合作方在做项目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一些低科技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奇效。相比起高科技,低科技有着参与门槛低、使用资源和能耗低的优势,目前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采纳。例如万科有一个小区目前正在尝试通过一种虫子(黑水虻)吃社区的厨余垃圾,这种创新技术本身的成本较低,同时使用的能源也较传统方式大幅度降低(黑水虻系统一天只耗4度电),也许在垃圾处理领域会获得很大的推广。 4,如何让网购更低碳 关于网购是否低碳,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团队2017年做过一个关于网购碳足迹的报告,结合一些已有的论文刊物,得出的结论是一次网购3件以上商品会比线下购物更低碳(对比线下开车去购物中心购物的基准情景)。 亚马逊报告指出快递两日达排碳是一周达的5倍,主要原因则是两日达的交通方式相较于一周达更高碳。   5,  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 智能算法在减少材料的使用上已经开始有应用场景了,例如菜鸟提出的切箱算法就可以大大减少纸箱的使用和浪费,也就减少了包裹的碳排放。   6,  发挥女性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 女性对于绿色消费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男性。   结语:真正的绿色消费并不是靠物质的激励,而是应该调动人的内在需求,激发人的向善向美的欲望; 蚂蚁森林选择了激发人的情怀。当下,激励仍是敲门砖,让公众先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生活中,许多细小的处理或许就可以产生显著的碳减排量,例如办公室里的双面打印就可以减少近50%的碳足迹;印刷品尽量简洁,例如去掉比赛选手号码布(05)上的0,也可以减少一半的油墨。一个简单的主意,往往却可以减少社会显著的碳排放。 有什么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减少生活中常见场景50%以上的碳排放。有奖征求大家意见,欢迎留言。 END 原创系列: 1,2019低碳的困惑【碳阻迹原创】2019-2-18 该系列原创由碳阻迹服务号每月18日晚上8点准时发布,欢迎关注。

2019-03 15
View 4256
【重复使用还是一次性】哪种咖啡杯更环保?

Date:2019-03

View:15

太长不看,一句话总结: 可重复使用的杯子需要20到100次使用才抵得上一次性杯子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对于生态系统质量指标,可能需要1000多次使用之多。 当你正常的走进一间咖啡店,点上一杯咖啡,然后递上自己的杯子,在等待咖啡完成之前,环视四周使用一次性杯子的顾客,忍不住拍拍自己的后背:看看我,自带杯子,多环保,多低碳。 听起来很正常,对吧?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当然,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杯子可以降低废物管理对环境的影响,不至于满大街都是乱扔的一次性杯子。但在谈论重复使用是否环保的时候,人们普遍会忘记考虑杯子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其他排放或环境影响,比如制作可重复使用杯子的消耗的材料和能源,洗杯子所需的肥皂和热水,乃至加热热水所需的能源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排放源。 最近,CIRAIG使用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生命周期是指某一产品(或服务)从取得原材料,经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按ISO14040的定义,生命周期评估(LCA)是用于评估与某一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和潜在影响的方法,它是通过编制某一系统相关投入与产出的存量记录,评估与这些投入、产出有关的潜在环境影响,根据生命周期评估研究的目标解释存量记录和环境影响的分析结果来进行的。 CIRAIG的研究比较了16盎司(大约473毫升)的由纸板和聚乙烯(杯盖由聚苯乙烯制成)混合制成的一次性杯子与分别用不锈钢、聚丙烯和聚碳酸酯制成的可重复使用杯子之间潜在环境影响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基于使用一年,每天使用杯子一次的频率上,无论是什么材质制成的可重复使用杯子,它们在温室气体排放、有毒排放还是原材料使用上都要比一次性杯子获得了更高的评分,即对环境更加的友好。   对呀,不矛盾呀,可重复利用=环保。   在实际生活当中,你用完杯子过后是需要清洗的吧,甚至有些比较洁癖的人在使用前还会再清洗一遍。那重复下来,洗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潜在的环境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在用热水、洗洁精或是肥皂清洗杯子的过程中会使它们在生态系统质量指标方面相较于一次性杯子处于劣势的地位。而这些指标涵盖了生态毒理学排放,酸化,富营养化和土地占用等问题。 图:GIRAIG 中文翻译:碳阻迹 从上图可以看的出来,到底是重复利用杯子还是一次性杯子更环保,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还是在于杯子的使用次数上面。毋庸置疑的是,可重复使用的杯子比起一次性杯子更加环保、低碳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使用频率之上的。可重复使用的杯子需要20到100次使用才能弥补一次性杯子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对于生态系统质量指标,可能需要1000多次使用之多。那如果你使用可重复使用杯子的数量少过这些次数,那么还是使用一次性杯子,这样反而会更加低碳与环保。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还可以帮助环境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重复使用你的杯子几年,并限制肥皂和热水的洗涤量,可重复使用的杯子确实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当然,戒掉你的咖啡瘾也可以考虑,但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  拓展思考:环保袋vs 塑料袋? 图:MARIO ANZUONI 环保袋同杯子一样,它们的制造和消费都与环保的理念分不开。我们也一直被灌输着这样一个观点: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是利于环保的好东西,一次性塑料袋则相反。 但同咖啡杯一样,所谓环保袋比塑料袋环保这个概念,也不尽然。   2008年,英国环境局(UKEA)发布了一项研究:纸袋、塑料袋、帆布袋以及可回收聚丙烯(无纺布)托特包,到底哪种材质的袋子最不环保?结果令人惊讶—— 在日常生活中,要使污染和碳排放量最小化的办法是:使用塑料袋,并至少重复使用一次,比如用作垃圾袋或其他次要用途。就单次使用来说,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即食品店使用的塑料袋材质)制成的传统塑料袋对环境影响最小。而棉布购物袋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这种材质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更多资源。 当然,环保袋比起一次性塑料袋也可以是环保的,前提是当你重复使用环保袋达到327次以上的时候。 所以,要么一直使用可重复使用的产品,要么就不要用。 END 参考文献 [1] 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7/07/reusable-or-disposable-which-coffee-cup-has-a-smaller-footprint/ [2]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6/09/to-tote-or-note-to-tote/498557/ 碳阻迹 | 带您走进低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