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19-03 08
View 1170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南澳低碳岛笔记【碳阻迹原创】

Date:2019-03

View:08

     “宋井地区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啸导致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几乎中断,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友人的声音夹杂着海风,从开着的车窗飘向海岸。伴着海边咸湿的味道,构成我关于南澳岛最初的印象。沿着古老的海岸线,驱车上到南澳大桥。当日,是农历正月十七,月圆之日刚过不久。皓月当空,就挂在远方海天一色之处;海面波澜不惊,星星点点的船只有的点了灯,伴着晚霞点缀着天空。在北宋词人里面,小山写的词以语言清丽,感情深挚著称。当年也是这样的月亮,他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里的彩云是用来比喻美人的。我觉得彩云不仅指美人,也可以比喻其他美好的事物。         “2015年的时候,南澳县的人们就聚集在桥的那端,敲锣打鼓欢庆南澳大桥通车的时刻。”友人说到这里,岛屿已经逐渐清晰了,风车与电线塔渐渐的布满了山顶。         滨海景观沿线是南澳别致的景观。“海岸环岛公路全长68公里,沿途植被丰茂,风景如画”,友人说。此时,右边海岸线延伸到海湾之处,一个广场映入眼帘。三面环水,中心之处一座铁锚斜立在石矶之上。马路一侧车辆停泊处,充电桩次第而立,散发着灯光,蓝色的外形醒目漂亮,就像是一排整齐的牙齿。         2月正是旅游淡季,路上车辆稀少。司机师傅加大马力,我们就在环岛山路上疾驰越过又一座山坡。慌忙扶好抓手,又怕错过沿线的景色。目之所及,没有建筑,只看到天际隐约出现的小岛和游弋的小船。恍惚间以为这是到了世外桃源。         南澳县发改局位于海滨路不远处。办公室非常干净,茶几上摆着满满的金橘。橘子是有着美好寓意的水果,过年的时候更为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摆放橘子,有的商户还会在门口放很多的橘子。     先是不时的响起鞭炮声,慢慢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起来。友人说,这是当地元宵节前后的习俗。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我看到依山而建的民宿,高高低低的房子,以及门上的红色对联。“明天你们还会看到很多烟火呦”友人说。         入夜的海滨路,微风拂面,我们在阳台看海景。放学的孩子走在海边的街道,打扮入时的情侣骑电动车走过。想起友人说过的话来,“近几年南澳的发展,对于一个长期不在南澳生活的当地人来说,每回家一次,都会收获惊喜无数。以前的沙滩还是宽敞的,放学后的傍晚,我们在那里捉螃蟹,夏天可以踏浪游泳。每天回家必定会被大人说,玩的一身沙,但隔天还是会再去弄一身沙回来。”她仿佛沉浸在孩提时代的快乐中,然后表情又变得可惜起来,“现在依然会去前江湾走走,但也只会在岸上望着大海,不会再下水踏浪游泳了。”“怎么呢?”我们疑惑着问道。“海水上升了,沙滩变窄了,已经不能在沙滩上肆无忌惮的奔跑了。”         海岸线上高大的酒店公寓发出耀眼的灯光。我回味她的话,竟不知道再说什么。     次日一早我们就驱车上了海滨路。一路向西,过了南澳大桥才转头向东,沿上山公路直奔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沿路上只见草木葱翠,各色花都开着,有自然生长的,也有人栽种的。到了山腰处,开阔地带是宽阔的的广场。有海龟形状的石雕形态各异,星罗棋布。“传说千年以前这里还不是山地,每当时节到了,海里面的龟就汇集到这里嬉戏玩耍呢”友人说。     这里真的称得上是水土宜人。环湖而行,移步换景,每一帧都像幅画。“南澳岛是南海当中的绿洲,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植物,这里四季温暖,非常适合来过冬”。确实,相比较内陆,这里是太幽静了,只能听到水声和鸟鸣;相比较城市,这里是太干净了,空气中有的都是南海来的季风和森林里散发的植物气息。        移步至山林深处,所到之处除了植物就是木石,看不到人的痕迹。我想,内陆的景观虽然因为气候的差异没有这么多四季常青的植物和早春盛放的花,也有很多类似的景区。但是那些景区跟这里相比总是少了些天然。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在这座公园就有着很好的体现。      因为是淡季,山上的餐厅没有很多客人。木质栅栏围成的圈子里面养着鸡和鹅,应该是餐厅的食材。联想到来的路上看到的山坡上的梯田,不难想象从前的时候,岛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了。     说到梯田,让我想起和它同名的歌。周董在歌里面唱:“说到中学时期家乡的一片片梯田/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于是也因此让我得了最佳摄影/莫名其妙在画面中的我/不会写词都像个诗人/坐着公车上学的我/看着窗外的牛啃草/是一种说不出的自由自在”绿地,牛,蓝天,这不就是南澳岛北边的景色吗。         我们下山去吃午餐。白灼海螺,凉拌龙须菜和南澳紫菜炒饭,这是海洋和山岭带来的食材。和内陆比起来,这里的菜品很清淡,可是丝毫没有让人觉得乏味。        下午的阳光透过薄雾照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抵达了山顶,俯视着数不清的白色风车。它们有好多种,大小各异,形态也不相同。“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风,风车发的电我们全岛的人都用不完,盈余的还要送到岛外去呢”友人介绍说。这一架架开动的风车,就像是南澳岛的心脏,源源不断把电力运送到岛上的每一个灯泡。         我们顺着蜿蜒的公路下山,又回到街区去。这一天镇子里的景象和平日有了不同。几乎每条小巷,都有着大大的轿子,上面装饰着红的绸子,黄的帘子,绿的缎子。各式各样围成四四方方的形状。人们拿着锣钹走在队伍里面,后面是打扮整齐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子。         当我们走到海滨路的时候,长长的队伍就已经占据了海边的马路,爆竹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盖过浪涛和海风的声音。“在我们这里各个乡镇都可以看到有村民自资建立起来的神庙,这些神庙供奉着老爷,每逢一个特殊的节日,乡里人总会进庙去拜神。拜神很多时候是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以前大多数是为了求风调雨顺,神明在他们迷茫时给与他们一定的精神支持。为感谢‘老爷’的保佑,每年的一个特别的日子,由自乡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老爷’请出庙,人们会在那一天早早地在街道等候着,烧香迎接‘老爷’的到来。”友人讲着,我们的车辆慢慢走过活动的队伍。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希望和欣喜。在热闹的气氛里面,所有人都有着美好的念想,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     夜幕落下,烟火的气息和鞭炮的声音逐渐远去了。我拉开窗户,海湾的风占据了车厢。音响飘出歌声,又是《梯田》:“怎么梯田不见多了几家饭店/坐在里面看着西洋片/几只水牛却变成画挂在墙壁上/象征人们蒸蒸日上/一堆游客偶尔想看看窗外的观光景点/但只看到比你住的再高一层的饭店”。     我们走过“自然之门”广场。此时,周围寂静,只有虫鸣,海浪和风。天地之间好像只留下了这一座建筑。后面的天空烟花陆续升起来了,天空绽放出璀璨的花。“好美丽的烟花啊”,友人说。“是啊,多美丽的烟花。”     和月亮比起来,所有的光亮渐渐黯淡了。月亮就在那天边,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希望看到的美好的事物,就如同南澳低碳岛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也都像这月亮,很长的时间里,可以保持着它美好的样子。

2019-02 18
View 1747
2019低碳的困惑【碳阻迹原创】

Date:2019-02

View:18

今天我们正式开工了,在不短不长的假期休整后,碳阻迹也开始了2019新的征程,抱着很大的希望,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机构和普通人真正参与到低碳中来,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内在驱动力。 2018年忙忙碌碌,日常琐碎,很少有时间静下来深度思考,觉得有些虚度光阴。所以今年决定每个月发布一篇原创(2017年尝试过每周一篇,确实有时候疲于奔命,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了文章的质量。为了保证文章的质量,决定还是月度发布比较适中),多一些行业思考和总结。 碳阻迹成立快八年了(2011年3月3日诞生),八年抗战累计下来做了近千个项目。一路荆棘坎坷,令我们骄傲的是碳阻迹始终源于初心,不忘创新,创造了很多个行业中的第一:比如中国第一款碳管理软件-CAMP、中国第一个低碳领域的微信号-碳阻迹、中国第一个低碳领域的在线学习平台-碳学堂、中国第一个低碳领域的微信小程序-全民碳交易等等。 这些项目中包含了很多智慧精华,我们也希望通过月度原创的形式,把项目中我们的感悟,合作方和客户的智慧提取出来,分享出来,希望可以有益于企业机构,有益于低碳整个行业。 2019,我们面临很多的困惑,相信整个低碳行业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们需要沉淀和思考,需要有力的突破。这篇文章也是想从我们的角度(或许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多做一些披露和分析,总之也是希望低碳这个事业可以持续有力的推进下去。 困惑一:脆弱的碳市场 首先要谈的困惑就是行业从业人员最关心的碳市场了,从2017年12月19日启动,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进展,2020后才会有进展的传闻正逐步变成现实。今年理想的预期是电力行业可以开始模拟交易,2018年度的碳核查工作可以做得更扎实一些,仅此而已。  碳市场推进进程的滞后,客观上受到了去年上半年发出的部委调整的影响,中国主管低碳事务的国家发改委气候司调整到了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尽管气候司的主要人马都平移到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但是受转隶影响,具体工作的推进就受到了很大的耽搁。国家层面完成了调整,但是落实到省市县至少还要到3月底以后。  由于碳市场本身是有一个政策性市场,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主要负责人对于碳市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又是重中之重。之前发改委某司长级别的领导回应未来5年低碳工作打算如何推进下去的时候,回答令人吃惊但也觉得合理,“五年之后,我都不一定在这个位置上了。低碳本身也是个虚无缥缈的行业,没什么实际价值”,如果都是这样价值观的人来操盘低碳工作,如何可能成功。指望一个把低碳工作只是当作自己常规职位的领导为中国的低碳事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进步,基本属于痴心妄想。领导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可以理解,但如果完全没有热爱,谈何成就。  所以我们非常需要主管部门的领导们首先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更需要他们热爱低碳行业,需要有真正的社会情怀和担当。 至今,碳市场仍是撬动广大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和披露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希望这个脆弱的工具可以在正确而有力的领导下发挥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督促企业实体全方位开展节能减排。  困惑二:有多少企业是真心想做低碳  前面讲了碳市场是政策性市场,换句话说,参与其中的近万家企业都是被强制要求的,有多少是真心想做低碳的实在是笔者的一大困惑。 除去政策市场,回到自由市场中,还有不少企业从不同的诉求出发做了一些低碳的工作,比如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抑或是出于供应链下游客户的压力,似乎真正想做低碳的企业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理解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这当然无可厚非。有些企业认识到做好低碳工作,可以为其品牌带来良性效果,能对其主营业务有帮助,那就已经是非常前瞻了。而如果能想到并且开始让主营业务产品参入低碳元素,将低碳作为其产品重要的营销点,那就非常了不起了。  举一个例子:新加坡的捷运公司,主要利用秸秆生产家具、办公用品以及各类潮品等,公司的高管们尽管不是低碳领域的专家,但是观察下来,他们推广产品的最重要的营销点一直都是集中在全球变暖、应对气候变化这些议题上。这里也推荐一个他们最近做的秸秆拉筋板,放在办公室里拉拉筋,锻炼锻炼身体也不错。  期待一个企业真心做低碳工作,就像期待一个普通人开始低碳生活一样。最近一些发现让人比较兴奋,笔者平时一起打球的球友(跟低碳毫不相关的一个人),最近打球都一直带着一个比较亮眼的手环,我好奇的问为什么最近都带手环了,他的回答让我吃惊又欣喜,“为了蚂蚁森林的能量啊,打球的时候跑动也能算步数呀,希望早日可以种上一株胡杨”,而这位球友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他自己能做到,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的企业也会真心愿意做低碳的工作。 在经济下行的当今,有多少企业是真心想做低碳,确实是很大的困惑,需要标杆企业站出来了。  困惑三:低碳领域咨询公司的生命线 除去政府和企业,低碳这个行业中重要的一个相关方就是咨询公司、第三方公司了。 对于大多数低碳行业咨询公司而言,这几年都过得比较艰难,很多机构选择关门或者彻底转型了。对于大多数碳圈机构来说,这些年除了碳核查、清单和低碳课题,机构还能做些什么是一个很大的困惑,主流市场不给力,创新业务入不敷出,这是普遍的感受。强攻地方政府(初期投入几十万公关成本,成为当地碳核查机构以及技术支撑单位,后期可以获得一些碳核查和课题项目,这已成为行业不成文的规则),但如何保证企业排放数据的质量,碳交易的数据问题这些年一直没有解决好,老调重弹了。  从哪里突围是很多碳圈机构日夜思考的话题,但笔者认准一个原则,做行业中受尊敬的机构,而行业中最受尊敬的机构一定会是给企业和社会真正带来价值的机构。 困惑四:最火的区块链凉凉了,低碳+区块链也要凉凉吗  一年前的今天,区块链这个说起来有那么一点拗口的名词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很少有人不为之所动。有些花钱买比特币、以太币,有些干脆投资了矿机,甚至有些机构All in 区块链了。碳阻迹在去年上半年也收到一些币圈和链圈机构的邀约,共同开发一些以低碳为主题的区块链项目,比如尝试过跟共享单车合作开发一个低碳出行区块链项目,简单说就是骑车挖矿,但是越到后面越发现有问题,底层逻辑行不通了:我们无法向我们的用户证明这是一个区块链的应用,因为从应用的表面来看,我们是看不出来这和中心化的应用有任何区别,应用的逻辑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中心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用户我们无法证明是区块链,也就没法展示区块链的特征优势了。后来我们决定暂停了这个项目,尽管  项目基本都开发完成,Demo版本都做好了。  总的来说,当前人们关心区块链还是在意ICO, 而非区块链技术本身,所以一阵狂潮之后就是现在的沉寂,但笔者仍然相信区块链的技术本身仍是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这里面需要突破信任机制的显性展现问题,打破传统利益/权力格局(微信推出区块链发票也是因为政府部门愿意尝试,愿意将自己控制的信息放到区块链上,只有更多的既得利益者/权利拥有者愿意尝试创新,区块链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困惑五:低碳领域人才匮乏  人们都说低碳领域人才济济,名校毕业,颜值担当。但最近笔者在Boss直聘上了面试了不少于100个人,找到能力上匹配的人不难,难的是找到appreciate低碳行业的人,而笔者的经验是如果不认同这个行业的人,在这个行业中发展下去,对自己对公司都不利。不如从源头上进行限制,宁缺毋滥。  为何会出现人才匮乏的问题,笔者分析下来,首先是国内高校缺乏相关的专业,只有比较相关的环境科学或者环境工程专业,而笔者之前寻找人才的渠道比较局限在国外学碳管理、碳金融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开辟更多的低碳相关的专业,也可以请碳圈一些资深人士去高校里开设辅修课程,这将有利于更多的人才从学校开始就了解低碳行业,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我们近期还在招聘,欢迎推荐碳管理师,来做一些有趣而接地气的低碳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综合薪资高出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上。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未来,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  困惑六:普通人能做什么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了《流浪地球》,比电影里描述的更贴近普通人的也许就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了。而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改变呢,或者我们可以如何参与呢,至今仍是一个很大的困惑。  高兴看到很多大型企业开始专注增进与用户之间就低碳议题的沟通,比如蚂蚁森林通过这两年的努力,获得了4亿用户以及6000万的日活,不光是低碳圈,甚至是整个互联网圈都可以排进用户量前十的应用了。  最近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美国NASA公布了一张照片,近20年全球绿化面积有较大改善,而主要的贡献国居然是中国和印度,这多少有点让人吃惊。而这样的趋势估计还要继续扩大,目前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正在通过蚂蚁森林等互联网产品进行虚拟植树,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化做贡献,普通人参与环保有了简单易行直观透明的方式。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公众号)  笔者最近在跟一些合作方头脑风暴的时候,他们觉得中国的公众可能已经对低碳这些概念理念性的东西理解并接受了,现在是需要他们采取更多的行动了。蚂蚁森林厉害的地方在于让用户不知不觉之中就产生了绿色能量,用户产生绿色能量不需要做任何额外的动作,所谓“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个成功互联网产品的特征之一,但是我们现在也许需要用户们多做一步了,让他们可以主动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比如在外卖的时候需要人为的选择是否需要餐具;在网购的时候是否愿意使用绿色包裹(将来如果是消费者承担这部分费用的话);在日常消费的时候是否愿意多付出一点成本购买有产品碳足迹标签的低碳产品,在乘坐飞机高铁的时候是否愿意为自己这趟行程进行碳中和,这样消费者的低碳行为就是出于思考后产生的,而这样的低碳价值更高。要达到这一步,需要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许多商家愿意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许多电商平台有完整的绿色包裹绿色物流体系;许多产品有了碳足迹和碳标签;许多民航公司以及12306上线碳中和的功能。  困惑七:低碳传播的失效  低碳这个议题近些年成为社会热点之一,然而我们碳圈的人在对低碳进行传播的时候还是缺乏技巧和创新的思路。这点笔者感受颇深,传播的效果很重要取决于受众群体,碳圈核心人群也就几百人,最多几千人,所以这篇文章预计的阅读量也就最多几百。要想达到几千、几万甚至十万加,可能性非常小。一个普遍的问题在于自说自话,不会从读者的角度进行阐述,不会利用新的技术或创新手段,传播素材没有设计感。  去年“双十一”的时候我们与合作方做了一个绿色消费的研究,并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将绿色消费这个概念通过讲故事配合精美的手绘图的形式进行传播,取得了7万多的阅读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笔者团队后来进行了一番总结,除了媒体本身自带流量之外,这个传播的亮点在于通过数字说话,用讲故事的形式并且通过手绘图的新颖方式,让用户觉得耳目一新。 点击阅读 双十一绿色消费宣传文章   平时我们更多专注在我们的专业上,做碳排放核算没人做得过我们,但如何让这些枯燥的东西以轻松的方式让老百姓接受就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做功课的。  困惑八:环境协同效益  低碳的工作已经被纳入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很多人觉得低碳不像以前在发改委那边那么重要了,国家只把它当作一般污染物来对待了(低碳本身除了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也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所以之前归属于发改委)。但笔者认为不尽然,这几年国家在环保方面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雾霾的肆虐以及公众对良好环境的呼吁使得环保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低碳纳入生态环境部也正好借助这几年环保督察的强势力度让广大企业接受并消化。笔者的困惑在于低碳和传统污染物如何发挥协同效益。  之前发改委的领导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低碳和传统污染物是同宗同源同步的关系。但是在很多场景之下二者却又是矛盾的:有的时候环境变好了,气候变化问题就更突出了(例如某大型工厂加大力度购买先进设备消除污染物,污染物减少了,但是能耗的上升就造成了碳排放的增加);有的时候气候变化问题应对好了,而环境却出现了新的问题(例如企业投入新能源的开发,光伏发电是更加低碳,但是光伏板的生产和处理却是新的环境负担,而有些水电风电项目对于当地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非常显著的)。如何找到一个协同的,综合效益最高的模式成为我们的挑战。笔者认为这里面需要一个科学的量化方法学,综合考虑自然资本,对于每一项新技术有一个综合的环保低碳量化评估,避免顾此失彼,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需要跨部门的协作以及交叉调研,提出可行性方案。  困惑九:低碳场景的数据监测以及公平性  最近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尝试建设自己的碳账户/碳普惠平台,力图增进与普通公众就低碳议题的联系。用户日常的低碳行为能够被监测下来,通过科学的计算转化成生态下的碳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不同的权益,例如红包、植树、礼品、优惠券等等。随着此类应用的蓬勃兴起,不同机构开发了不同的低碳场景,而在开发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困惑就是对于这些场景的数据监测存在挑战,即无法准确获取到用户参与某个低碳场景的客观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也就谈不上公平性了。最近笔者帮一个国际机构评估了一个英国开发的碳账户应用,评估这个应用是否值得近十万英镑的支持,大致看了下,他们采取的方式还是允许/要求用户自行填报生活中的耗能数据,例如今天是否素食了,今天是否公交出行了,缺乏对用户数据的监测和核实,而监测又是该类应用最核心的价值和功能之一。  随着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此领域,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缓解,比如微信将微信运动的数据通过小程序接口的方式开放给广大小程序开发者;蚂蚁森林可以监测到阿里生态下用户的各种减碳数据,并且愿意开放合作;百度也有自己的AI开放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好这些开放平台做一些创新应用。  除去BAT这些互联网公司外,政府部门也逐渐愿意将市政数据合作开放,例如乘坐公交、地铁的数据,家庭用水用电用气的数据等,这些都是一个公民参与到低碳生活中的核心场景及数据。我们呼吁更多的开放,更多的创新应用的出现。  困惑十:招投标的不合理性  但凡政府、国企和大型民企的一些稍大一点的项目,基本都要求进行招投标,我相信这也给很多低碳行业从业机构造成了困惑,很多已经确定合作的项目,但是因为需要走招投标流程,时间上往后拖了,现金流押上了,还要找两家机构进行陪标,欠人情、劳民伤财,费时费力。但这也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不成文的规定了,大家都知道其不合理性,目前又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  这就造成了有些行业中很多混乱的局面,在有些传统行业,有的公司专门是参加各种投标的,中标率还非常高,中标之后就外包出去,收取10%的手续费。这就给行业中真正在经营的公司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 当然好的迹象是,目前有很多机构已经开始采取定向邀请的方式,避免招投标带来的低效和高成本。 2019来了,我们的困惑有很多,但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或者适应的办法,希望大家都能达成所愿。正月十五之内都是年,这里也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遂、身体健康,当然也希望我们的低碳事业可以红红火火的推进下去。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扫码,加关注 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2018-06 11
View 2366
水泥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6

View:11

继续上次的钢铁行业碳管理系统说明,笔者将结合水泥碳管理系统开发经验以及相关反馈需求,介绍水泥行业碳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水泥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电力行业,位于全国第二,其排放量约占我国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约占人类活动所产生二氧化碳总量的5%。理论分析表明,按照水泥行业的现有水平,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约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水泥工业面临着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全国碳市场已逐渐铺开,水泥行业同样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减排能力弱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节能降碳工作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实施碳排放交易有利于促进企业向节能低碳型转变,为节能技术先进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行业实现减排、去产能形成持久动力。实施水泥行业自动化碳管理有助于企业更顺畅应对上述挑战与机遇。 水泥行业碳管理系统已有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的水泥企业碳排放核查系统,功能包括排放报告与核查管理,目标客户为核查机构;随着碳市场的深化和完善,除了基础的核算与报告功能,企业呼吁能针对行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更丰富的管理类功能需求,比如碳资产管理、数据与资产的统计分析、决策分析等。因此,水泥行业碳管理软件的设计考虑以下功能模块与行业需求: 1. 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实现三大功能,碳排放报告、碳资产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 碳排放报告功能 碳排放报告功能实现企业的年度排放数据报送与报告管理,模块包括组织基本信息管理(添加报送主体基本参数)、边界及设施管理(边界定义与排放设施管理)、排放源及排放数据核算(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购入电力与热力排放、输出电力与热力排放)、排放报告自动生成(嵌入最新核算指南模板)、不确定性分析、监测计划表管理(使用最新模板表)、补充数据管理(使用最新模板表格)。 碳资产管理功能 碳资产管理功能通过配额或减排量资产登记、资产交易管理、履约规则、排放量与配额预测、各交易试点实时碳价五大模块实现对企业资产的综合评估与预警,辅助企业进行资产管理或碳交易决策分析。将同时考虑地方与国家的规则与方法,比如履约规则、配额分配方法(采用基准线法,但是国家与地方使用不同基准值)、实时碳价情况。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实现对企业层级、集团层级、全国层面的年度排放与强度排放数据的不同指标不同维度(年份、规模、集团、排放源、设施等指标)的统计,以多样图表形式(表格、地图、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直观展现排放数据及其变化趋势;也可根据特定指标,选取特定企业或集团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2. 行业特性设计 系统考虑水泥企业在数据报送以及履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了特色设计,借助自动化系统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此类问题。 数据添加多样性 目前活动数据添加方式主要是手动录入,线下一般涉及大量数据整理工作,企业普遍反应效率过低,而且增加录入数据误差;因此系统设置数据可手动添加、也可excel表格一键导入,并且预留接口,未来与企业内部能源管理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对接,直接获取实时监测数据。 数据有效性 为减少外部核查时企业遇到的数据质量问题,企业可提前内审数据的正确性。系统根据行业调研对核心数据设置阈值,添加的数据如超出阈值将给予企业提醒;另外,企业完成数据添加后,须提交负责人审批通过后,才能正式生成排放报告,完成该次报告任务。双重设置提升添加数据的有效性。 新旧指南兼容 水泥行业出过两版国标的核算指南与报告要求,在对排放源与核算方法上有差异,旧版指南包括替代燃料或废弃物中非生物质碳的燃烧排放、生料中非燃料碳煅烧的排放,新版指南去掉这两块排放;新版指南中原料碳酸盐分解排放的计算公式与旧版存在差异;考虑到目前两种指南都在使用的情况,系统在排放源与数据参数设置及计算公式的嵌入已兼容两种指南。 数据指向性明确 水泥企业普遍反映对过程排放碳酸盐分解排放计算比较疑惑,尤其是“熟料中不是来源于碳酸盐分解的氧化钙和氧化镁的含量”“生料中不是以碳酸盐形式存在的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等概念的理解和数据对应上;企业对部分超出行业指南的燃煤品种的热值缺省值的选择存在疑问;由此,系统在指南的基础上,将结合专家或行业对指南的深入解读,通过在系统中给予企业提示及数据参数的合理设置,帮助企业顺利完成数据添加及量化。 补充数据与监测计划更新 最新发布的2016(2017)年碳排放补充数据核算报告模板与旧版补充数据同样存在差异、并且新增监测计划表的要求,为满足国家对数据的要求,系统对补充数据表及监测计划表的设置均采用最近更新模板,逐步可切换选择不同版本的模板表。 配额分配方法兼容 水泥行业碳配额的分配目前是按照基准法,计算公式为:水泥企业CO2配额总量=熟料产量之和×排放基准值。目前采用的排放基准值为0.8534tCO2/吨熟料。系统考虑了省级与国家基准值的差异,企业可选择使用不同情景的基准值。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 【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9,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10,浅谈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11,品牌企业如何推动供应链的碳管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12,包装饮用水产品碳标签推广之路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13,头脑风暴 - 配额【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6 04
View 1786
头脑风暴 - 配额【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6

View:04

配额,广义层面来说,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管理和分配,是对供需不等或者各方不同利益的平衡。狭义的配额是指在国际贸易范畴内的定义,即一国(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不因进口产品过量而受损害。 对于身处碳圈中的人们来讲,碳排放配额比起贸易配额更要熟悉的多,即通过对排放上限的封顶,从而把不受约束的排放权,人为的改造成一种稀缺的配额,建立市场机制来买卖配额。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限定的配额量下,排放少的企业,排放高的企业为了减少购买配额的成本,也不得不向低碳转型。不得不说,碳配额遇到企业,效果拔群。 但是,面向个人端,目前来看,若仍使用碳配额去改善个人的碳排放,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个人碳排放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是微乎其微、无足轻重的,为了这一小部分费尽周章去建立政策体系,没什么必要;第二点则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个人碳排放的数据监测、获取与核实仍存在极大的困难。这么看来,碳配额遇到个人端的时候,也只能说一句:“对不起,打扰了”。 个人端、易监测、配额,它们的结合点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在晚饭过后,思考了整整一个小时,终于!!! 决定还是先去洗个澡。 洗澡的时候,小编仿佛诸葛亮、周瑜、爱因斯坦、牛顿、福尔摩斯、柯南附体,思如泉涌,灵感源源不断的冒出又不断的被否定,直到最后,擦干头发的那一刻,我想到了,就是它,“垃圾投放配额”。 什么是“垃圾投放配额”?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对基础设施(垃圾桶)的改造,使其能够计算垃圾投放量,再加上信息终端的开发(手机APP)的开发,建立每个人的配额账户,限制每个人的垃圾投放量,达到减少垃圾投放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垃圾投放配额”可以成功运作?其关键点有三点:第一,每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个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占据整个垃圾投放量相当大的一个占比,所以减少个人垃圾投放量很有必要;第二,监测每个人扔了多少kg的垃圾,相当容易;第三,国家每年能够处理的垃圾数量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即存在着被交易的价值。 配额的使用需要配合相关的计量端口与信息终端来使用,如果不对每次投放的垃圾进行监测,那么配额也无从扣起。所以需要围绕配额去改造现有的垃圾投放方式。 1. 垃圾桶改造。对于垃圾桶,无论是街上、社区内的,凡是在公共场合的都需要进行特殊改造,垃圾桶在未被使用的时候,入口保持关闭状态,使用垃圾桶需要用手机扫码对其进行“唤醒”操作,成功“唤醒”后才能向内投放。垃圾桶带有称重装置,能对桶内的质量变化做出检测。 2. 信息终端的开发。配额如同存在银行里面的钱一般,需要有途径去记录每一笔去向,剩余额度,质量换算等等。鉴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开发一个手机APP来绑定每个人的账户信息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能够在设备普及上省下相当大的一笔力气。 在改造完垃圾桶和开发完信息终端之后,在以后扔垃圾的时候就需要拿出手机扫码,如果有剩余配额,开启垃圾桶口,扔入垃圾后,垃圾桶会监测桶内前后质量变化,然后发送该信息至手机,换算成相应的配额后,进行扣除,该过程可以即时查看;如果剩余配额为负值,垃圾桶口(无论是简单亮红灯来提示或者直接安装屏幕显示配额不足)会提示配额不足以至于无法开启垃圾桶口,手机终端会提示需要购买配额,购买配额操作可在手机上直接完成。 虽然这套体系能够执行,整个流程也看似简单并不复杂,但是仍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去仔细揣摩。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关键点就是配额的制定,每个人能分配到多少配额,分配的依据是什么。要知道,现阶段的垃圾投放可是无限制无责任的,要是突然加以束缚,很难有群众会为之买单。况且,在中国,连垃圾分类都还没做到普及,仍处于试点城市试营项目,故小编头脑风暴出来的“垃圾投放配额”这一想法,想要实施,估计还要等上相当长一段时间。 不过,小编相信,保护环境,减少垃圾,减少碳排放,人人有责,只要人人都少扔一点垃圾,那么世界也将会有美好的明天。 扯完啦!~~溜了溜了!~~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 【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9,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10,浅谈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11,品牌企业如何推动供应链的碳管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12,包装饮用水产品碳标签推广之路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http://www.tanxuetang.com

2018-05 28
View 2322
包装饮用水产品碳标签推广之路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5

View:28

对于企业而言,确定产品碳足迹是减少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此外,产品碳足迹标识(碳标签)是引导消费者的环保低碳消费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终端消费品——瓶装水的消费市场正在全球不断扩大,然而为此每年瓶装水产生所消耗的的水足迹、能源足迹和产生的塑料垃圾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过去几年来中国消耗的瓶装水已近翻番,并于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消耗量最大的瓶装水市场。中国需要瓶装水革命,未来国内包装饮用水产品碳标签制度和规定的出台,必将成为“瓶装水革命”的推动力。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各国将产品的环境性能集中到产品全生命周期(LCA)的碳排放上,以求更好的表达产品的低碳属性,这也逐渐成为产品碳标签的应用基础。所谓产品碳标签,就是要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原料采集、装配制造、储运销售、使用维护到废弃回收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的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通过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环境影响有一个量化认识,继而引导其消费决策。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越多,标注在碳标签上的数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20世纪末,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人类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愈加强烈,逐渐把焦点集中到单位产品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上。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单位产品的碳足迹开始进行研究,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计算体系,并推行产品碳标签认证制度。一般产品碳足迹的计算都遵循摇篮到大门、摇篮到坟墓或者摇篮到摇篮的原则。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机构开始了产品碳足迹计算以及认证的工作,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边界进行计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瓶装水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的短暂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的环境危害非常严重。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人们将未喝完的瓶装水随便丢弃,以及景区瓶装水瓶造成的严重污染等等。这样的行为不仅仅带来了地球水资源枯竭的危害,而且瓶装水的生产及运输等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受限于有限的信息披露,笔者无法获知瓶装水行业实际的水效与能效,以及塑料消耗量。以下的数据来源于网络上某份瓶装水行业调研报告: 水效与能效:由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Gleick 发起的太平洋研究所估计,每产生1升瓶装水,总共需要消耗3升水和约1/4瓶原油。2009年,Gleick & Cooley又发布一项研究称,每产生1升瓶装水,需要消耗5.6至10.2兆焦的能量。这相当于1.56至2.83千瓦时电力。其中运输环节和制造塑料所消耗能源占到了总能耗的96%,而包括水处理,灌装、冷藏等在内的其余所有环节的能耗,加起来只有4%。 塑料消耗量:根据太平洋研究所的计算,每生产1吨瓶装水,大约消耗28.8公斤塑料(主要指PET)。与之相近,某国内行业官员也曾透露说,每生产1吨660毫升的瓶装水,平均需要消费28.5公斤PET或PP塑料(仅为瓶身的塑料消耗量,不包含外标与瓶盖)。 市面上我们常见的饮用水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用塑料瓶包装,这一部分是塑料高性价的原因。也有不少的饮料采用的是玻璃瓶或者金属包装,一般用在价格比较高的高端饮料身上。而JUST Water就厉害了,用纸盒包装。根据统计,与传统塑料水瓶相比,JUST Water的环保容器有助于减少高达74%的有害温室气体排放。 JUST 公司的 CEO Ira Laufer 指出,JUST Water 意在从包装和产地两个方面颠覆瓶装水行业。首先,JUST Water的矿泉水来源极富创新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水源自纽约的 Glens Falls 地区,该公司收购当地泉水的价格是其它同行的6倍,这笔资金用于该地区完善优化水基础设施。其次,JUST Water 产品外包装的主要原料为纸和植物材料,大部分可回收,同时碳排放量也远低于多数同行。最初,JustWater 外包装中含有52%的回收材料,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增长至82%。与此同时,JUST Water 鼓励用户重复使用品牌的瓶子——特意设计为大瓶口,以便于再次倒水进去。 JUST Water 瓶装水产品,从材料、工艺、水源认真设计,保证环境友好。但是遗憾的是,JUST Water瓶装水产品并没有以碳标签的形式,让人们能更好的知道自己消费的碳量。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数据中心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饮用水企业的前五名分别是康师傅、农夫山泉、娃哈哈、华润怡宝、可口可乐,其市场份额依次是23%、22%、18%、9%及7%(最新的市场份额排名可能有变化)。 市面上的瓶装饮用水分为矿泉水与纯净水,主要区别是水的原材料不同:一种原料是天然的矿泉水(农夫山泉),另一种原料是天然水/自来水深度处理(怡宝)。目前这几家国内品牌饮用水企业的广告策略与营销(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水质、健康、科技、包装设计等噱头上。 消费者的认知提升,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除非遇到历史性的事件,比如从2012年底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导致人们对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特别关注。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中国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和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历史性事件,一定也会导致人们对瓶装水碳足迹的特别关注。饮用水企业如果敢于提前布局今后低碳消费时代,展现社会责任,以与众不同的“产品碳标签”方式入场瓶装水市场,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市场份额占有率。笔者认为瓶装水产品碳标签的量化时机已经到来: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认知已经明显提升。推动中国瓶装水需求上升的,是崛起的中高产阶层对卫生、健康的担忧。然而,对自身美好生活居住环境的向往,致使城市中的绿色消费必将是大势所趋。 2、可有效沟通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跨媒介得到有关碳标签的信息。如通过产品企业的网站、在线销售目录和广告、产品手册等。此外产品碳标签也可以看做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策略。 3、展现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高声誉强化品牌。瓶装水产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常用产品,销售形式多样化。线上销售方式:苏宁易购、天猫、京东、品牌官网等。线下销售方式:各大超市、零售小卖部,自助贩卖机(城市商场、购物步行街、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都有大量投放)等。在新零售新消费的新形势下,对于饮用水企业来说,碳标签是企业向其利益相关者展示气候应对信息和努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消费者和商业合作伙伴更好地做出商业决策。 4、 瓶装水产品的供应链并不复杂,另外主要能源消耗环节为运输和制造塑料环节所消耗能源。而这两个环节的数据相对完善,易于收集,产品碳足迹计算工作的门槛相对降低,国内越来越多的低碳专业机构能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瓶装水企业供应链模式一般如下所示: 5、 自身企业碳管理的需要。瓶装水企业通过产品碳足迹分析,可以改善内部运营(优化物流运输及销售模式)、节能减排(塑料瓶回收及新型低碳包装材料研发应用)、节省成本,还可以作为一项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此外也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沟通的有效途径。 碳标签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压力与机遇并存。虽然碳足迹分析和碳标签在中国还没有大范围普及,但国内近几年也积极引进碳足迹分析标准,推广碳标签。我国瓶装水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关于碳足迹标签,完全具备在瓶装饮用水此类消费类行业开展试点工作条件,以此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同时此项工作的推进也能够促进行业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 【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9,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10,浅谈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11,品牌企业如何推动供应链的碳管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 未来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