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18-05 21
View 2613
品牌企业如何推动供应链的碳管理【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5

View:21

”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品牌企业不光要减少自己的环境影响,也需要全方位管理好供应链的环境表现。低碳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中的权衡因素不再只是关于产品价格、交货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而是除了这几个因素外还要加上环境影响。通过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融入整体供应链管理战略,可以减少产品碳足迹,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要想具有真正的绿色竞争力,就不能仅仅体现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还必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包装、运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上都实现节能环保,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绿色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基础上考虑环境的因素,通过再造供应链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目的。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转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已是国际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必然趋势。 对于多数品牌企业而言,40%-60%的碳足迹存在于供应链的上游(从原材料、运输和包装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而对零售商来说,这一比例则是80%,而有些企业的供应链碳排放是其本身排放的十倍之多。因此,任何重大的减排行动都需要与供应链伙伴合作,全面了解与产品有关的排放情况,然后系统地分析减排机会。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导入全新的设计理念,对产品开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分销供应直至最终消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过程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在内外部环境管理方面实现最优化的协调统一。” 绿色采购 采购对环境友好实践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与供应商的良好沟通,企业根据绿色制造工程的需要向供货方提出要求,选择环保材料作原料,一方面尽量降低材料的使用,减少排放的产生。同时帮助供应商一起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做到需求方、顾客、环境的“三赢”。 绿色生产 对于供应商企业而言,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是实现整条绿色供应链的基础。绿色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生产过程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货品包装、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减少排放。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阿里和京东其在绿色物流的贡献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碳减排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阿里的物流平台菜鸟2016年就宣布了将在未来5年内通过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减排362万吨;而京东物流启动了“青流计划”,也在物流碳减排领域起到了行业先锋的作用。 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必须了解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态度,并且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绿色供应链的最后环节,在产品回收处理过程中的节能减碳以及避免其它污染物的产生也是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品牌企业、上游生产商、下游分销商以及消费者都在绿色供应链这条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绿色供应链覆盖面很广,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展开,笔者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品牌企业的供应链碳管理,主要从Why, How,Cases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开始重视其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它们开展供应链碳管理的诉求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为:政府的要求以及政策激励、消费者的诉求、市场竞争力和领导力等。 政府的要求以及激励 随着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的持续推进,各级政府对于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都有了明确的指引和支持政策,包括TCL, 远大、通用电气等均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而在绿色供应链的执行过程中,碳排放的管理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者的诉求 消费者对于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的需求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迎合消费者的诉求并且与消费者就环保绿色问题进行主动而充分的沟通是品牌企业的新目标新方向。关于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产品上通过标签或者二维码扫码使消费者了解产品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相关溯源数据以及做出的努力无疑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市场竞争力和领导力 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除了产品的性价比,产品本身的环境表现也可以凸显出企业在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在市场中更容易赢得更高层面的竞争,并且有助于企业成为全行业乃至社会的领导品牌,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不同行业的企业或者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供应链的碳管理策略措施均不同,但基本可以遵循一定的框架原则。 设定有雄心的减碳目标 首先,企业需要明确指定一个具有雄心的减碳目标以及可执行的方案,并且与供应商进行主动而充分的沟通,共同努力达成这个有雄心的减碳目标。诸如沃尔玛和乐购这样的零售商已制定科学碳目标,并要求其供应商设定和实现自己的科学碳目标,此举动将影响力以指数方式进一步放大。CDP报告显示在回复CDP问卷的企业中,14%的中国企业披露了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设定科学碳目标。 以身作则,摸清碳家底 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盘查和管理,摸清碳家底,为供应商企业做出表率。例如欧莱雅在CDP气候变化问卷中得分是最高级别的A, 而这也无形中为其供应商企业树立了标杆。 公布供应商名单,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公布供应商名单将形成对供应商环境管理的全民监督作用。Nike公司是这方面的典范。迫于内外部压力,Nike为了证明自己履行社会责任、改造供应链的坚定决心,毅然公开了所谓的顶级机密。结果,Nike并没有因为“天机”泄露影响经营,恰恰相反,耐克公司不仅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还相当于免费“雇佣”了众多的志愿者帮他们监督供应商在环保方面的绩效。除了Nike,苹果也公布了其全球供应商名单,结合一些公开的企业污染信息数据库,如蔚蓝地图,公众可以监督其供应商的环境污染信息等。 帮助供应商改善并提升其碳管理能力 相比于品牌企业,供应商企业则离终端消费者有一定距离。品牌企业有明确的碳管理目标以及策略方案,也更了解终端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真实需求,而这对大多数供应商企业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品牌企业与供应商进行主动而充分的沟通就显得弥足珍贵。建立持续而长效的沟通机制,通过能力建设培训等形式帮助供应商提升其碳管理能力成为各大品牌企业建立自己品牌优势的关键步骤。 优化采购策略 优先考虑低碳供应商以及碳管理水平比较先进的供应商。这个举措是影响供应商企业开展碳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有效的采购和供应管理对企业的成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地、连续地获得合格的、适量的、价格适中的原材料、服务和设备,对于任何企业的生存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要求供应商在市场上采购绿色原料、采用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来达到源头控制。企业选择供应商时,除了对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等指标加以考核,还要加入绿色评估要素,确保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 加强沟通 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共同监督品牌企业以及其供应商的碳排放。产品碳足迹以及可以追溯碳足迹数据的碳标签,最近火热的技术-区块链也被认为可以在绿色供应链领域大有可为,区块链对于追踪产品的碳足迹信息以及保证信息不被篡改有其天然的优势。 激励政策 对优秀供应商企业的激励(优先获得订单以及精神激励,如表彰以及供应上排名),对供应商负责碳管理负责人的特别激励都是品牌企业开展供应链碳管理的重要举措。欧莱雅、沃尔玛等企业对于其供应商进行全面的审计考核,对供应商企业的碳排放管理表现进行评分。在品牌企业推进供应商碳管理的同时,也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和表彰,例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在中国范围内就积极与一些国际机构一起倡导发起了科学碳目标项目。 寻找最优成本平衡点 由于碳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将来更多可能碳定价工具的出现,作为一个整体,材料、包装、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频率以及线路等因素需要基于碳成本进行重新分析,以确定新的最佳权衡点。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挑战是对运输和库存策略进行恰当的平衡,减少碳排放为这一要求增加了一个新变量。少量和多次运输通常能降低库存,但是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集中运输能提高运量,降低运输频率,减少碳排放,但要以较高的库存水平和库存管理成本为代价。 根据IBM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以及碳影响。 设计:物料选择、能源效率、耐用性、可升级、易于拆解、可再循环、可处理、虚拟产品开发; 包装:尺寸、可重复使用/再循环、材料(瓦楞纸箱、泡沫聚苯乙烯、塑料及类似物)、文档/手册; 流程:订单履行、制造、运输、质量控制、组织管理、需求/供应计划; 组件:替代品、寻源、选址、供应商合理化; 能源:基于化石燃料的(石油、天然气)、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乙醇、太阳能、风)、其他(核能、地热能); 库存策略:安全库存、批量、计划频率、补库计划 (准时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店铺直送); 运输:方式、运输频率、集中运输、线路。 加强国内外合作 品牌企业也可以与一些影响力大的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供应链的碳管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推进供应链碳管理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平台。  1.      CDP 笔者最初接触到供应链的碳管理是因为有一些客户企业需要回答CDP的供应链问卷,问卷里有关于供应商企业如何进行碳管理、报告碳数据、制定减碳策略以及如何分配碳排放给不同品牌客户等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整理以及回答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做着供应链碳管理最基础的工作-数据收集以及信息沟通。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充分配合品牌企业进行环境相关的信息披露,绿色的供应链才有可能建成。 最近的CDP供应链报告显示:CDP供应商披露的减排量相当于 5.51 亿吨二氧化碳,相关成本节省额 140 亿美元。在2016-17报告年度共有463家中国企业向CDP进行了披露,其报告了8500吨(范畴1和范畴2)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节约或避免了1.23亿吨碳排放。报告年度内实施各项计划实现年节约成本为6.47亿美元。 2017年CDP气候变化问卷的中国供应商回复率达82%,超越全球平均的53%,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在绝对数量上,2017年实际回复CDP气候变化问卷的供应商家数,相较于2016年成长了80%。中国供应商的高回复率显示出以采购的力量带动供应链披露环境信息的强大驱动力,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供应商参与跨国企业的绿色采购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大幅的攀升。  2.      科学碳目标 “科学碳目标”是一项全球倡议,旨在帮助企业设定符合2℃脱碳水平的科学的碳减排目标,并致力于推动设定基于科学碳减排目标成为商业常态。远大和英利集团是首批承诺设定科学碳目标的中国企业。科学碳目标更多的信息可以查看其全球官网: http://sciencebasedtargets.org/ 一般而言,企业设定科学碳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      争做“零”跑者计划 2018年3月23日,全球领先企业CEO在北京联合启动“争做‘零’跑者”公益活动,号召全球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开展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的切实行动。“争做‘零’跑者”倡议重点突出企业在中国拟采取的可量化评估的新举措,以减少其企业本身及供应链的温室气体(GHG)排放和浪费。 “争做‘零’跑者”是由保尔森基金会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全球公益活动,旨在号召全球领先企业带头开展减少碳排放和废弃物的行动,重点突出企业在中国践行“零碳排放”、“零废弃物”的不断探索和积极努力,以激励更多企业共同携手,“争做‘零’跑者”! 据悉,已有包括阿里巴巴集团、百威英博公司、复星集团、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霍尼韦尔公司、惠普公司、IBM、卡夫亨氏、泰康保险集团、沃尔玛、万科集团、万向集团、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公司等22家全球企业加入了“争做‘零’跑者”公益活动并制定了减排目标,例如霍尼韦尔中国承诺2022年前每美元营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10%;沃尔玛承诺到2025年把全球营运环节中的排放减少18%,并通过10亿吨减排项目与供应商协作从全球价值链中减少十亿吨排放。 4.      碳减排先锋 Climate Saver 碳减排先锋项目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业界领先企业间的一种前沿合作项目,合作目标是促进企业自愿实施进一步的能源节约及CO2减排行动。这一合作将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解决方案。经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评估并认可的减排目标应比企业以前的目标更具挑战性,这也将使企业成为其所在行业的减排先锋。 碳减排先锋项目并非指缔约企业自身,而是指所缔结的协议内容。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不监督企业的整个实施过程。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系列由企业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切实的、可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参与项目的成员企业已经见证,他们在气候领域所做的努力对企业的生产率、声望以及整体的商业环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各家企业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都具有切实的创新性,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是有些企业最开始也未曾想到的。 碳减排先锋项目能够为参与的企业提供资金和非资金的利益。从许多参与项目的公司的反馈可知,项目的吸引人之处主要体现在: 许多商界领导已经意识到全球变暖的局势正在加剧并将成为本世纪最严峻的环境问题。 其它企业,无论其对气候变化持何种态度,都渐渐认识到制定企业的气候变化应对战略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途。 率先采取行动比坐等错失时机更为有效。 率先采取减排措施的企业将获得良好的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部分碳减排先锋项目成员企业: IBM, Johnson &Johnson, LAFARGE, Nike, The Collins Companies, Sagawa Transport Communication,Xanterra, Catalyst, Novo Nordisk, Sony, Tetra Pak, Nokia Siemens Networks,SOFIDEL, HP, Diversey, The Coca Cola Company, Natura, Fairmont, ELOPAK,National Geography, Eneco, Volvo, Supervalu, alpro soya, Resolute, Arjowiggins,kpn, Sprint, SKF以及第一家中国企业“英利绿色能源”。 利用工具 品牌企业实施供应链的碳管理,可以多利用一些公开的工具,比如利用污染信息库查询其供应商企业的污染状况,利用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计算其自身以及供应链的碳排放。 本文主要围绕品牌企业如何推动供应链的碳管理,品牌企业自身的减排首当其冲,而对于供应商企业来说则更需要落实碳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积极参与客户举办的碳管理相关培训、开展企业碳盘查、建立碳管理体系、制定与客户相匹配的科学碳目标、实施减碳计划以及参与碳交易等。 国际范围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美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掀起一场“绿色革命”,领先的全球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的责任。许多跨国公司,如苹果、沃尔玛、宝洁、雀巢和联合利华,正推出新的举措,重视供应链的绿色管理。 根据IIP的绿色供应链数据库,可以看到不少企业已经在供应链碳管理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 宜家 自2007年起,宜家一直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供应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项目。该项目的内容之一是“邀请”供应商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确定低碳技术,推动供应商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项目成果是,30多家企业提出了改进制造过程的创新解决方案(比如在湿纺或注模成型过程中采用的干燥工艺等)。宜家通过评审这些计划书,以确定与供应商的合作机会。供应商还在华沙和布拉格参加了一次特殊活动,学习和讨论低碳解决方案。在此次活动中,顾问公司撰写了为中国和波兰准备的报告,介绍如何寻找通用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以解决供应商设备节能中遇到的障碍。 在供应链管理上,IKEA有时帮供货商作联合采购,协助供货商降低其成本。并且与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契约,必要时,IKEA还可资助供货商做产品研发,透过母鸡带小鸡的方式,让供应链愈来愈稳健。 宜家在中国的“供应商能效管理项目”提供了能效监测模板、最佳实践指南和能力库(内部和外部),以确保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为节能提供支持。 一家位于孟加拉国的纺织品供应商,为了取得节能,于2011试行了宜家的“供应商发展计划”。这家供应商确立并实施了多项节能措施,能耗下降低了29%,减少了2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节省能源开支110万欧元,减排15600吨二氧化碳。 巴斯夫 供应商必须遵守巴斯夫的“责任关怀”准则,其中一项要求就是不断降低环境影响。 巴斯夫积极响应“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巴斯夫在这一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担任核心角色,并负责领导项目工作组的工作。在启动仪式上,巴斯夫、中石化和飞利浦电子等近50家企业公司做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承诺。该项目约定,由一家企业(比如巴斯夫)带动三家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组成一个团队,最好由一家客户、一家供应商和一家物流服务商组成,目的是利用最佳实践做法、专业化知识和定制的解决方案为合作伙伴提供系统化支持,从而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三家企业再将同样的模式推广给自已供应链上的另外三家业务伙伴,从而创造出滚雪球的效应。 该计划的活动不仅局限于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还包括安全审计措施、场外应急响应措施和运输安全措施等。目前已有6家合作伙伴参与了巴斯夫的“1 +3”项目,他们是:华峰集团、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塑化贸易有限公司、浙江开普特氨纶有限公司和浙江启明药业有限公司。巴斯夫为每家合作伙伴量身定制了一套计划,帮助他们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并制定相关战略。这些合作伙伴还应邀到巴斯夫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巴斯夫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巴斯夫参与了“碳信息披露项目供应链计划”,承诺解决价值链(范围3)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巴斯夫定期分析(每2、3年一次)整个供应链的总排放量,了解和沟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情况并确定供应链上的主要排放源,从而确定下一步优化目标。分析工作建立在二次数据基础上(即数据并非从供应商那里收集),因为据巴斯夫经验来看,许多供应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碳足迹如何。为了计算供应链排放量,巴斯夫采用全球采购商数据库中的数据(所有外购产品的购买量,即一次数据),再依据公开数据库中的平均值(如欧洲塑料行业协会、宝德、排放交易计划等,即二次数据)来计算排放量。巴斯夫的这种碳核算做法已得到广泛认可。2011年,巴斯夫公司在“碳信息披露项目”的响应行动排名中位居榜首,是公开披露“范围3”所有类别排放量、“范围1”和“范围2”直接排放量的唯一一家企业。 福特 福特汽车公司实施了一项“联合业务框架,ABF(Aligned Business Framework)”计划,通过此计划,福特与供应商联手设定了与福特自身节能环保承诺一致的目标和流程。“联合业务框架”是福特汽车公司为配合选定供应商共同推动环保节能开展的一个项目,福特挑选出约90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联合业务框架”项目专家为选定的供应商开发出针对供应商设施及其供应链、并能反映出福特特色的体系及要求的培训体系和合规体系。供应商指定一名高管层代表负责供应商流程开发工作,并对照双方商定的指标报告其进展情况。 福特汽车公司每年在美国召开“联合业务框架”会议,参加会议的是福特和“联合业务框架”相关供应商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会议主要研讨可持续供应链问题,并向供应商介绍福特公司以及行业目前正在采用的最新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包括供应链工作条件、从形势不稳定地区采购矿物、温室气体管理等)。福特从2011年起就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所有一级供应商的培训,向他们介绍环保绩效。 此外,福特汽车公司还与主要供应商开展了数据收集和报告的试点项目(供应商温室气体调查问卷),牵头开展了多项行业行动,引用了“碳信息披露项目”报告和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报告,并且采用了“范围3价值链标准”。福特汽车公司是首家要求供应商在工厂执行ISO 14001标准的汽车制造商。“供应商温室气体调查项目”试点项目,旨在深入了解供应链的碳足迹、并利用这些碳足迹数据为供应链制定一个广泛应用的碳管理办法。 首先,福特对35家供应商进行了调查,这35家供应商的供应量在福特2009年的650亿美元采购量中占近30%,其中10家供应商被要求填写“碳信息披露项目供应链”调查问卷,其余供应商则被要求协助福特“路演”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推出的“范围3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福特是参加这次“路演”的唯一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收到调查问卷的供应商中,有75%向福特交回了答卷。从调查结果来看,其中80%受访供应商表示正在跟踪温室气体排放,50%的供应商声称对外报告排放量。 2011年3月,福特拓延了这一活动,将之称为“福特供应商温室气体调查项目”。该项目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调查全球128家供应商的“范围1”和“范围2”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量。被选定参与这一项目的供应商在福特的年采购量中约占60%份额,调查问卷的回复率为86%。福特打算每年进行一次这样的调查。 京东阿里平台 前面介绍到阿里和京东在绿色物流方面的创新,作为中国电商行业的两大巨头,阿里和京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终端消费者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们的战略方向也对其供应商产生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联合国SDGs里提到了可持续消费,电商平台正是引导可持续消费的重要力量。 房地产商的绿色供应链 2016年,在第四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朗诗集团和万科集团共同发起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旨在号召房地产企业通过绿色采购,撬动上游供应商,推动行业力量联合,共促可持续发展。 朗诗董事长田明分享了绿色供应链行动的成绩:“一年以来,绿色供应链同行者已经从最初的48家扩大到89家,这些企业在2016年的销售额总计近1.9万亿人民币,约占行业总规模的17%。绿色供应链行动在未来将不断推出新的绿色采购品类,不断吸引同行者加入,实现更大规模的环境效益。” 2017年3月22日,一批中国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北京发布了全球首份钢铁和水泥供应商白名单。房地产行业启动绿色供应链计划,旨在通过房地产企业自发性的市场行为,对上游供应链中的企业提出环保要求,促使上游企业节能减排,推动污染减少和雾霾治理。 绿色供应链建设主要是下游企业通过“绿色选择”对自己的上游供应商提出环保要求,以市场行为推动工业污染改善。 本次的房地产绿色供应链行动由阿拉善SEE、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以及万科和朗诗联合发起,共计71家房地产企业加入,占行业销售总额的15%。这也是中国品牌首次以行业合力推动供应链环境管理的行动,比起以往一家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行为,辐射范围要更广泛。 乐购 乐购公司相信零售行业能够在解决气候变化中发挥有力的作用,这也将催生新机遇、工作岗位和业务。乐购决心发挥自己的作用,因而在每一个主要的业务领域都制定了减少碳排放的宏大计划——从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到建筑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效应。 通过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和发展新的合作以减少其供应链的碳排放,乐购在推动全球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上扮演了领导角色。 乐购的目标体现了减少碳排放的三种路径: 一是由商店供暖,冷却,照明和运货直接产生的碳排放; 二是供应商生产、加工客户所需产品造成的排放; 三是客户消费购买的产品时产生的排放。 乐购的目标是: ·        2020年前,商店和配送中心每平方英尺的碳排放较2006年减半 ·        2020年前,每项货物配送的碳排量较2011年减少25% ·        2020年前,产品供应链的碳排量较2008年减少30% ·        2020年前,帮助客户找到方法将碳足迹减半 乐购认为碳减排只能通过真正的开源合作来实现。乐购已经准备好尽自己的责任,并鼓励供应商也采取相似措施。 乐购与合作方一起为供应商建立了一个合作型买家俱乐部,通过提供实质性的折扣和建议帮助供应商在节能照明设备和安装上进行投资。 买家俱乐部现已对乐购知识中心超过700个商业成员开放。乐购知识中心是为乐购供应商建立的全球网络社区,鼓励供应商来分享信息、经验和碳减排最佳实践方法。 该方案利用了知识中心供应商的集体购买力的优势,来洽谈节能照明设备的折扣问题。此举在设备费用的节省可达25%,潜在的能源支出节省也将达到80%。 供应链的碳管理是一项“义利并举”的行为,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供应链碳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刚刚起步不久,加之供应链碳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的必要性,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碳阻迹最近发布了碳排放信息披露网:www.tanpilu.cn,助力碳排放信息披露和供应链碳排放和环境信息管理工作的推进。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国外CDP碳信息披露的状况、国内碳信息披露的进展、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以及上市公司强制碳信息披露的跟踪等。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鲁振宇 9,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10,浅谈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5 14
View 3557
浅谈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5

View:14

2017年12月4日,在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之际,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7]1989号)对补充数据表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并新增了监测计划的要求。下面就根据1989号文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简单谈一下对碳排放核算的一些认识。 1989号文新增了监测计划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把原来老版本里的排放报告里与数据监测有关的内容独立出来,将排放报告一分为二,一份是数据计算,一份是数据来源。 1989号文中补充数据表填报要求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力排放因子的取值,只要涉及到电网购入电力和自备电厂供电,就采用0.6101 tCO2/MWh,这就解决了不同区域之间电力排放因子差别的问题。另外,钢铁、造纸和铜冶炼三个行业的净购入电力对应排放量的核算过程中,活动水平数据来源于企业排放报告,但电力排放因子要采用0.6101tCO2/MWh进行计算。 自备电厂的供电碳排放强度基本都在0.9 tCO2/MWh左右,按照之前的核算方法,由于电网的排放因子算上了水电、核电、新能源等的供电量,所以排放因子相比火力发电的会低很少,在电力消耗量相同的情况下,有自备电厂的企业的补充数据表排放量要大于无自备电厂的,若按照基准法分配配额,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履约成本明显高于无自备电厂的。将自备电厂的供电排放因子统一规定为0.6101tCO2/MWh之后,就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的改变就是八大行业中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均需拆分出自备电厂进行核算。 笔者一直认为发电行业在碳排放核算时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供出的热和电是其他行业间接排放量的主要来源,间接排放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发电行业的减排压力分摊到其他行业。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不管核算方法有多大差异,但本质都一样,理论基础就是碳输入减去碳输出(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从而得到企业的碳排放量。而发电行业只需要核算碳输入(化石燃料和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输出的热和电对应的排放不用扣除。对于八大行业中存在自备电厂的企业,由于自备电厂的碳输出没有扣除,在补充数据表层面进行核算时,自备电厂的排放量将会重复计算,很可能会导致补充数据表的排放量会大于企业层面的排放量,甚至大很多的情况都会发生。 发电行业核算排放量时与其他行业还有不同的地方是不需要核算外购热力,不知道这个会不会是以后履约时的一个漏洞。举个极端例子,如果有一个电厂之前是一直燃煤发电,在履约期间,如果它全部外购蒸汽发电,那么核算出的排放量基本上就为0。  其他行业核算时,外购热力来源分为余热回收、蒸汽锅炉或自备电厂。其中,余热回收排放因子为0,自备电厂供热排放因子为自备电厂的供热碳排放强度,蒸汽锅炉的供热排放因子等于锅炉排放量除以锅炉供热量,后两者的排放因子基本也是在0.11t CO2/GJ左右。 化石燃料燃烧在发电中做了比较明显的规定,燃煤的低位发热值采用检测值,燃煤的单位热值含碳量2018年以后采用高限值,也就是2018年以后发电企业最好都采用检测值。单位热值含碳量的计算公式为元素碳含量/低位发热值,低位发热值和单位热值含碳量等于元素碳含量。对于做了元素碳含量检测的企业来说,衡量自己的化石燃烧排放可以采用元素碳含量乘以燃料消耗量的方法,但计算化石燃料燃烧量时还是必须按照核算指南的要求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元素碳含量一般测量的都是干燥基(d)的元素碳含量,因此干燥基的元素碳含量要换算成收到基(ar)的元素碳含量,再转换成收到基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干燥基的元素碳含量为Cc,d,收到基的元素碳含量Cc,ar为 Cc,ar=Cc×(100-Mar) 在核算时有时还会遇到企业生产报表里只统计干基的情况。由于核算指南中的所有参数(除明确规定为干基外)基本上都是收到基的数值,所以干基得折算成收到基之后再按照指南进行核算。 以燃煤为例, 煤的水分含量分为内水和外水,去掉外水的状态即为空气干燥基(ad),去掉全水(内水和外水)的状态即为干燥基(干燥基不存在于现实条件中,采用的是一种假想状态)。一些企业的生产部门在统计能源消耗情况时,为应对成本考核的需要,一般会扣减掉燃料的全水量,扣减后的量即为通常意义上的干基量。所以,干基量并不是直接计量出来的,而是根据收到基的量和全水含量折算而来。 至于空气干燥基是存在于实验室的一种基准成分,实际生产中不会计量和换算。所以企业统计的干基一般指得是干燥基(d),而不是空气干燥基(ad),除非特别强调是空干基的时候才指的是空气干燥基。 在进行碳排放核算时一般只需要区分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和干燥基即可。由于在统计水分、灰分等含量时,都是以收到基的量为基准,所以其他基在换算时均采用减法。 如,干基量折收到基量的计算公式为: mar=md/(1-Mar) 另外1989号文中,对水泥企业还有特殊规定。 煤的低位发热值若无实测值,则取默认值26.7GJ/t,这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以后其他行业的燃料(至少固体燃料)的的低位发热值最好都采用实测值进行核算,而且得是采用指南制定的检测方法,否则的话,类似于发电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只能取高限值了。 工业过程排放中,固体燃料作为原料时,碳输出中除了产品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到炉渣、粉尘等,而炉渣、粉尘等作为废弃物往往不会有计量,这个时候可以将原料视作燃料核算,碳氧化率就相当于减去了炉渣等废弃物的碳量,当然是在炉渣没有回炉利用的情况下。 另外,除特殊规定外,若固体燃料做原料或燃料的比例无法区分时,可以将其统一当做燃料,这2者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其实,指南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处理方式。钢铁行业中的焦炭和煤大部分是用来做还原剂的,但是因为无法区分出燃料和原料,且炉渣量通常不会准确计量,所以将焦炭和煤全都纳入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进行核算。   目前的补充数据表仅核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其他温室气体诸如CH4、N2O等不在核算范围之内,这也保证了初期配额分配的合理性。拿温室气体效应最低的甲烷来说, CH4的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相同量的CO2的 25倍,那么CH4排放对应的监测设备的精度要至少要是CO2监测设备的几十倍计量才算可取,但是在目前,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监测水准;而且按照30元每吨的碳价来算,那么CH4的价格相当于750元每吨,一吨天然气的价格也就4000块钱,想和显然不合理,更别温室气体效应更高的气体了。所以,其他温室气体短时间内不会纳入碳交易体系。 刚刚也提到,补充数据表层面是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在企业层面,这些都是必须得核算的。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属于区域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地方政府减排工作的考核项,所以电力排放因子等数据会一直沿用下去。 企业层面的数据来源一般有生产和财务两套数据,个别企业会多一套物流数据。企业层面的数据有且必须进行交叉核对,而补充数据表,由于数据要求精确到设施,物流数据基本上只能精确到企业层面,财务数据最多也就精确到车间,所以很多时候补充数据表基本上没有交叉核对的数据源,大部分的核对都是采用生产月报与日报,实际上,这种核对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和单一数据源没有多大的区别,企业补充数据表核算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然而,补充数据表是整个核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配额的分配和履约。所以,要想碳市场真正运行起来,必须完善碳会计相关制度。 核查时企业提供报表可能有很多,但原始来源基本上都是生产和财务这两套数据,其他都只是衍生出来的报表,数据只能作为核对,而不能作为交叉核对。下面是我简单归纳的一些数据报表采纳的优先级: 生产月报>生产日报>财务数据>物流报表>生产衍生报表>其他报表>上报统计局报表 在正式纳入交易前,根据报送数据和反馈意见,补充数据表填报应该还会有一些变化或新增要求,特别是钢铁行业,感觉更新之后的填报要求,还不如老板,说法更加模棱两可。但是,发电、水泥、电解铝这三个行业的补充数据表的填报要求基本不会有变化了。总体来说,目前的核算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对于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数据的要求也愈发严格,MRV流程也正在逐步完善,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只是时间问题了。由于全国碳市场率先纳入发电行业,所以数据的监测和获取,其他行业都可以参考发电行业,反思不足之处,改进监测方法,购置监测设备,做好监测计划,以应对全国碳市场的到来。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鲁振宇 9,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5 07
View 2784
企业自愿碳盘查及碳披露分享【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5

View:07

碳披露,顾名思义,披露碳排放及碳管理表现。2010年1月2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披露准则指引》,作为一项解释性指引,指导上市公司在涉及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如何进行信息披露。这是世界上经济系统内的首个气候风险披露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布气候风险对企业运营产生的重要影响。英国CDP组织从2002年开始代表组织发起投资者致函全球多家大型企业,邀请他们参加碳信息披露调查。全球共2000多家公司通过CDP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企业回应CDP调查所披露的信息和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信息,成为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之一。 中国证监会发布文件表示从 2017 年的年报开始,重点排放领域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当中必须披露去年一年的排放情况。证监会表示以后有可能对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一种在排放方面的强制性披露要求,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陕西省发改委于2018年2月发布关于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分阶段要求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控排措施及减排绩效等信息),这是国内首个省份开始要求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随后,四川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有序开展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省内的企业、上市公司、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按年度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鼓励其他企业、公共机构等单位自愿披露相关信息(包括年度排放数据、采取的减排增汇行动措施、取得的减排成效,以及低碳技术运用、碳资产开发、参与碳排放交易等信息)。 笔者接触碳披露主要通过英国的碳披露项目(CDP),马上又到2018年CDP问卷填报周期,笔者基于个人CDP项目经验,就碳披露项目两大核心问题,碳盘查与气候变化管理内容做些分享。 1. 碳盘查介绍 碳盘查,也指温室气体盘查,根据ISO14064-1标准的界定,是指针对企业所有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进行排放源清查与数据归集,以了解组织温室气体排放源及量化所归集之数据资讯。笔者接触的CDP项目均属于自愿碳披露范畴,进行年度碳盘查多使用ISO14064-1标准,此文提到的内容均基于此标准。 2. 盘查流程及产出 ISO14064碳盘查的流程简化总结如下图: 碳披露项目中,碳盘查按照边界定义、基准年设定、排放源识别、排放数据收集及量化的流程,产出温室气体排放清册及年度排放报告,后续实施组织内部核查,或邀请外部核查机构核查。 3. 疑问点 笔者在碳披露项目(包括培训之后首次做盘查,甚至培训过后连续多年做碳盘查企业)中发现盘查过程核心的问题包括基本名词理解、边界定义、排放源识别和数据管理、以及核算方法选择五大问题。 名词理解 笔者接触的企业碳盘查的最大障碍来自排放源识别,归根溯底,问题来自对温室气体及排放的定义模糊,继而无法明确哪些设施(过程)为排放源。 温室气体指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ISO14064-1中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温室气体排放是在特定的时段内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以质量单位计算);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即指温室气体排放源。 所以怎样识别排放源?把企业边界内生产或生活主要过程或设施走一遍,无论是物理或是化学过程,最终能排放上述温室气体其中一类或多类即为ISO14064标准的排放源。 边界定义 因为笔者接触的自愿披露企业已被指定披露边界,怎样定义边界不存在疑问;但是鉴于个别企业存在厂区租赁然而能耗合并处理的情况,在排放量分配时须注意明确属于自己的“边界”。 排放源识别 ISO14064-1将温室气体排放按范畴1/2/3归类,分别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所消耗的外部电力、热力或蒸汽的生产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除范畴1与2排放以外)。 经过基础碳盘查培训后,企业一般能清晰识别能源消耗的排放源,但对范畴1的逸散排放以及范畴3应囊括哪些典型排放源存在疑惑。除特殊行业的特定工艺产生的逸散排放外,常见逸散排放源包括固定与移动设施(如中央空调、冷水机或冰水机、实验室设备、公司车辆等)的冷媒逸散、化粪池与废水处理产生的甲烷逸散、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逸散排放。范畴3排放源众多且数据收集困难,一般建议企业收集如商务差旅、通勤及委外废弃物处理等企业有一定数据控制权的排放源。 另外,如有排放源排除,企业须说明合理的排除原因。 数据管理 明确了排放源,自愿碳盘查企业基本不存在数据收集障碍,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管理,尤其是首次碳盘查后的盘查清册,以便于后续盘查行为。 核算方法 ISO14064-1标准核算方法中,适用最广的目前仍为排放系数法,即排放量等于温室气体活动数据乘以排放因子。活动数据企业提供,排放系数可按照国内权威部门或者国际排放系数(如IPCC、Defra系数),系数选择时注意版本。 笔者接触的CDP碳披露项目除了碳数据,另一部分是企业气候变化管理(包括治理与战略、风险与机遇应对、减排行为、沟通等);企业普遍的障碍来自对上述气候变化管理问题的理解;笔者了解到企业或多或少已有相关成型的管理内容或负责部门,但是无论是文档材料或者负责人事都非常分散,在与企业对接时,要回答上述问题或需要部门协作或需要整理分散的材料形成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完整描述。怎样形成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方向在哪?这里需要强调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与能力培训的必要性,包括人力安排、财政投入、管理层的重视以及连续性的保持。这是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期待国内碳披露有系统性进展。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8,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鲁振宇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4 23
View 1900
贫穷,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最佳方式【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4

View:23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会产生近50%的“生活方式消费排放,而凑巧的是,贫困阶级(占总人口的50%)刚好只产生了10%的排放。 其实不难理解,越富有的人能够选择更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选择大排量的车、过度依赖开车出行甚至于私人飞机出行、住超过实际需求的大房子、过度的供暖或制冷、生活消耗品使用周期更短等等,而不富裕的人自然在衣食住行上很节俭。为什么我的碳排放不高,不是别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碳排放。 但是即使是让中国首富们把自己的资产全部用来购买配额或是CCER来抵消排放也是远远不够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碳排放成本与马云净身价的比例高达216.6%,也就是说马云370亿美元的财富,只够为中国购买不到半年的碳信用额度,用于抵消生产生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放弃钱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低碳”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要在享受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过舒适的“低碳生活”。所以,纵然让自己变得贫穷是低碳的,但却不是最佳的个人减排的方式。 2016年,蚂蚁金服宣布旗下支付宝平台全面上线“碳账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蚂蚁森林”。他们鼓励用户进行绿色消费,更多的低碳行为,通过设定目标(养成一颗虚拟的树)、加入互动(相互浇水、采集能量),来不断加强用户的参与低碳环保的意识。无疑,建立“蚂蚁森林”一样的碳账户平台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去推动个人低碳减排行为的一个方式。 那么,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成功的,现象级别得碳账户呢?我认为重要的有三个要素。 第一点,从“蚂蚁森林”成功不难发现, 拥有一个大腿抱着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是其他的平台来做“种树”,很难会像“蚂蚁森林”一样坐拥2亿的用户。所以要使碳账户获得现象级的成功,还得找个大腿抱着。举个例子,去年的共享单车大战,各路单车层出不穷,最后,只有摩拜和OFO在激烈的厮杀中生存了下来,简单来说,就是抱了“微信”和“支付宝”的大腿,保住了巨大的用户流量。 第二点,抱住大腿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场景问题。有着巨大的流量支持,我相信在商家中推行低碳建设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相信很多人有时候在准备支付的时候,甚至于钱都已经拿在手上了,但一想到用支付宝可以获得能量,就立马掏出手机拿支付宝付了钱。如果商家进行低碳改造,结合碳账户,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几个简单的场景应用: 低碳餐厅:低碳改造后的餐厅,包括节能灯,低碳餐具,低碳的食物制作过程甚至是原材料的购买,可回收打包盒等。用户进店扫码点餐,扫码买单,用餐时间的时常利用一定的算法转换成“减排量”。 低碳交通:在推行低碳城市后,可与当地公交系统对接,上下车扫码或者与支付宝绑定的公交卡,根据时间差转换成“绿色能量”或者是“减排量”。滴滴打车的拼车服务有效的减少了排放,也可计入场景。私家车的低碳行为,则可以参考“少开一天车”的场景设置,通过上传里程表认证少开车,从而获得“减排量”。 低碳商场:低碳商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节能改造过后的低碳商场,用户在此商场的停留时常可获得“减排量”。另一个则是低碳产品的购买,可设立专区,用户购买支付后可获得奖励。 第三点,在这个“碳账户”建设过程中,除了商家与“大腿”两者,还有一个重要角色要参与其中,那就是第三方喝茶咨询公司或是交易所。在商家与像蚂蚁一样“大腿”抱紧后,商家后续的工作包括怎么去做低碳化,怎么改造,怎么实施,怎么计算减排量,就需要核查咨询公司出面了。核查咨询公司可以提供低碳方面的培训工作、改造工作的建议与后期具体减排量的核算,然后在把数据体现到碳账户之中。     在建立完这样一个体系之后,可以大大的丰富低碳场景,以碳账户中的各种奖励措施来鼓励用户偏向更绿色更低碳的消费方式, 而不仅仅是用户,商家们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也会对自身的品牌造成正面积极的影响,达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7,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碳阻迹骆虎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4 16
View 3772
绿色社区——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一点思考【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4

View:16

编者按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也是城市管理及发展的基本单元。现今社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降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足迹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得到各方重视。本文首先从社区概念入手,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社区的实践和我国绿色社区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中国城市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的概念,意在通过从小处的城市社区单元着手,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以“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平台基础核心,创造出城市中一个个低碳并惠及大众的绿色社区,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发展。 中国社区 在汉语里,“社区”其实是个外来语。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把英语单词community翻译成“社区”,从此汉语里有了这个词语。中国大陆地区的社区,绝大部分是由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改名而来,少部分由并入城镇的村委会改名而来。社区在我国是党和政府传递、落实政策和了解民情的最基层,社区在行政上接受街道办事处领导。城市里大的社区可能管辖5000户,小的社区则有不到1500户。 广义上的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能有序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资本流等优化配置,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平台,是由若干个个体、群体和组织及资源等构成的生产、生活生态体系。由此可见社区具有以下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笔者认为低碳的社区才是绿色的社区。中国绿色社区打造不仅指需要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起社区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居民参与机制,同时也需要出台勇于创新的低碳行为激励模式以及培养居民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指的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居住社区里,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而以“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核心搭建的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就能让居民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使得个人的绿色低碳行为在社区里持续“增温”,深层次的提升整个社区的“绿色效应”,进而加速并潜移默化推进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欧洲低碳经济的人居典范。 德国弗莱堡沃邦社区 作为绿色城市的典范、弗莱堡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规划、垃圾处理等各方面突出环保主题,打造现代生态之都,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三赢。沃邦(Vauban)位于德国弗莱堡市南郊,距市中心约3公里,是弗莱堡市一个富有吸引力,适宜小家庭居住的社区。区内的房屋多集体建造,并以低耗能、能源自给和利用太阳能作为建房准侧,居民们则认同使用可再生资源,并积极组织参加社会活动来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这些都使沃邦被誉为德国绿色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沃邦社区的一些数据: 总面积 41公顷 交通面积 12.4公顷 居住面积 16.4公顷 社区公共用地 2公顷 商业面积 1.6公顷 居民人数 2472户、5500人 绿化面积 2.6公顷 小汽车拥有密度 每千人172辆 接下来引用微信号:GermanReport, 发表的一篇文章“弗莱堡:一个城市的绿色故事”里部分关于“沃邦小区——具备生态意识的新城区”的介绍: 区内房屋多以联合建房方式建造,且法律规定必须采用节能建造方式。区内现约170个住房单元为被动式节能屋,另建有70座正能源屋。屋房采用可再生能源近端供热,且大量利用太阳能。 在新区改建中,沃邦小区内的古树大多得以保存。楼房之前的绿化带不仅能改良小气候,而且也是儿童的场所。在私人开发过程中,同步完善小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居民活动中站、商贸市场和休闲娱乐场等。区内大量房屋的平顶都进行了屋顶绿化处理,可有效收集雨水。此外还修有两条雨水渗透渠,雨水可深入地下,保留在该区内。 2006年,连接市中心和沃邦区的有轨电车通车,自行车道也改建完毕,使更多的居民放弃使用小汽车而改乘公交车或使用自行车。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 上面沃邦小区的案例证明了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与现代化的居住要求可以同时完美的实现,绿色社区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表现。笔者个人心目中的中国式绿色社区应该包括“视觉规划绿”、“材料能源绿”、“行为感受绿”。其中,视觉规划要绿指社区居住环境要有良好的绿化环境,整体建筑规划科学,布局舒适而安逸。材料能源要绿指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和如洁净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利用。行为感受要绿指居民的出行节能方式多样化;社区运行管理体系完善,居住在社区的居民社区意识强烈,能享受社区各种配套便利设施以及社区服务,并且个人还能从低碳行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好,良性循环的绿色低碳行为和社区意识将给整个社区绿色发展带来全面质的飞跃。 对于任何一个社区而言,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载体,这里的空间指是物理实体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互联网+)。这两种空间质量的好坏,往往对于社区之中的公众活动,社会关系等众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这里着重阐述互联网载体——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的构思。期望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共享的方式,发展建设绿色社区,以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带动社区绿色发展,使之可以成为一次探索城市低碳创新的尝试。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由“绿色宣传模块”、“文化建设模块”和“社区服务模块”组成,并通过互联网+ 携以“社区服务 + 碳普惠”为核心的手段带动社区绿色发展。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模块功能和运行管理方式构思如下: 一、绿色宣传模块 此模块主要发布社区资讯,倡导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进行环保教育和环境监督,使环境保护和节能低碳成为居民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生活可以减缓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造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培育社区“绿色市场”。环境监督则发挥社区居民的环境监督执法的作用,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社区居民可以实时拍照并上传社区里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管理者可及时核实并解决,并反馈给住户解决结果。 二、文化建设模块 此模块主要发布并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意识。通过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居民消除陌生感、增加信任感,在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公司、社区志愿者等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区清洁日、社区植树日、社区“地球一小时”活动日等等),社区环境也能得到大大改善。同时在平台模块下居民可以与社区管理者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提供活动建议和管理政策建议;社区管理者也能通过收集、听取居民众意见,建立起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 三、社区服务模块 此模块主要用于监测并量化社区居民的低碳行为,激励个人为碳减排贡献,试行社区居民的低碳行为能在社区里“变现”,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碳普惠模式。里面的实际操作执行有些复杂,需由政府发起(政府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另外社区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公交业、环保产业、回收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尝试创造出下面的应用场景(不限于): 1.   绿色出行。把社区居民个人的低碳出行,如步行、共享单车、少开一天车产生的碳减排转化为社区居民低碳积分,结合社区资源进行合作,以家庭为单位用来抵扣小区物业费,或者作为虚拟货币兑换商品,直接在社区范围内的商铺消费进行购物抵扣。 2.   节能节水。居民自愿性的上传家庭用电量和用水量,通过数据积累、比较、分析和分享。对社区里的低能耗、低耗水住户进行表彰,给与一定的奖励。 3.   电池回收。每年定期收集社区住户家庭里的废旧电池,并统一集中起来存放,安排有废旧电池处理资质的公司来进行回收处置。对采取废旧电池收集处置的住户,给与一定的奖励。 四、运行管理方式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方式图 结束语 社区绿色文化服务平台将社区的绿色发展通过“互联网社区服务 + 碳普惠”的网络空间载体得以实现。通过平台的搭建可以修复居民与环境,居民与居民的关系,唤醒居民的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内的生活力,引导居民回归和融入社区绿色发展,符合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笔者相信其能够产生社区内部协同创新的共生机制,以点带面,可持续性的推动我国低碳绿色城市发展。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碳阻迹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欧阳成 6,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碳阻迹晏路辉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