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Sharings  /  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

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

  • Date: 2018-04-09
  • View: 5076

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持续发力下,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拥有了自己的碳账户。碳账户类似于银行账户,存储的不是钱而是碳减排量,通过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少开车、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碳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账户中。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公众主动选择低碳行为,让环保生活如游戏闯关般充满趣味,让低碳成为每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近些年做碳账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机构不少,比如广东碳普惠、深圳全民碳路、武汉碳宝包、北京少开一天车、北京低碳帝、抚州低碳城市、全民碳交易等。而将碳账户推向全民普及的还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蚂蚁森林,借助支付宝的体量优势,超过2亿用户通过蚂蚁森林建立了自己在阿里生态(蚂蚁、菜鸟、钉钉等)下的碳账户。

下面笔者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碳账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为什么叫碳账户

让公众消费者接受并参与到低碳一直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让消费者一开始就愿意接受,项目名称就显得非常关键。从消费者接受角度来讲,碳账户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而另一个名词“碳普惠”与碳账户做着类似的工作(当然不尽相同),名字相对来说更贴近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诉求,也保持了其与国际国内大政策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比较利于自上而下的推动。

随着更多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的突破,更多的低碳应用场景将实现。今后每个人将拥有四个账户:资金账户、信用账户、碳账户以及公益账户。碳账户类似于信用账户,可赋权满足条件的用户获得资源的优先使用权。比如碳账户的资产达到某个等级,才有权限购买更低折扣的商品或者低息贷款,类似于芝麻信用达到一定等级,才可以免押金使用共享单车、租房、租物等。

为什么建立碳账户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碳账户的建立者和使用者。

碳账户的建立者,分为政府和企业机构两类。对于政府而言,他们建立碳账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时代需要以及国家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希望通过碳排放核算以及碳账户的建立,使低碳社会转型落到实处,同时体现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创新工作。而对于企业机构而言,他们有更多的自发主动性,希望通过碳账户的建立,可以构建一个与消费者互动的机制,增强产品的用户粘性,鼓励低碳行为的同时,提升其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比如支付宝通过蚂蚁森林获得了更多的打开率,并且这个公益产品对其形象和股价的提升都远非一个实际盈利项目可比拟。

而构建一个碳账户体系,受益最大的当然还是公众消费者,在政府的碳账户体系中,公众参与低碳行为可以兑换获得很多生活中的便利,比如现金红包的奖励、生活用品的奖励以及排名的荣誉;而在各个企业机构建立的碳账户系统中,用户更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实际的优惠,比如积分、礼品兑换,消费打折等,还可以获得类似种树的精神激励。当然很重要一点就是可以体现公众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为低碳转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碳账户建立的模式

每个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色、资源和能力搭建自己的碳账户系统,功能内容方面有所差别,但主体框架基本类似。

第一步:定义有效的低碳行为

低碳行为,即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的行为。然而,不是所有的绿色低碳行为都是可被记录与监测的。碳账户平台仍需再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依据可被记录性与监测性,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低碳行为。

第二步:建立监测体系

平台明确规定低碳行为之后,需要建立一套监测体系,用以记录用户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数据,结合智能手机的传感器,用户每日的步行数据都会被记录。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步行成为现在最容易监测的数据。另外还有包括使用共享单车、采购低碳产品、网上消费等行为都可以被纳入碳账户体系的监测范围。

第三步:量化碳排放

每个产品、每个行为都存在碳排放,例如说一个杯子、一张纸的碳排放量。这些数据被称之为碳排放因子。相应的,减排行为也可以被量化为具体的减排数据。

碳减排量 = 行为数据 * 碳排放因子

第四步:展现形式与奖励模式

展现形式指的是如何将计算好的碳减排量展示给用户,蚂蚁森林是以“绿色能量”这种自定义的名词用作展现,而用户低碳行为的最终奖励模式为种植一棵真树。而有些企业结合自身现有的积分体系,对低碳贡献的用户进行积分或者其它形式的奖励,增强用户的粘性。

激励奖励措施对于碳账户项目成败非常关键,奖励是否足够有吸引力也是用户初期参与的直接动力。这里可以结合机构的性质制定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措施。比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给碳账户资产良好的用户一定的政策优惠,如落户、减免个人所得税等等;比如企业内部可以考虑给碳账户资产良好的员工许以一定的年假,这都会非常有吸引力。

关于激励方面,需要给用户一种触手可及的最简便的方式。之前笔者的一篇文章“个人碳交易或许将超企业碳交易”中提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个人碳交易,就是要在用户正常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碳排放计算和兑换的工作,而不是让用户为了这些小礼品单独去做一个额外的操作,而这个额外的操作很有可能就是碳账户平台推进的核心障碍。

哪些机构建立了碳账户

l 蚂蚁森林碳账户

目前来说最有影响力的碳账户平台。由蚂蚁金服开发,通过监测用户的步行、共享单车、线下支付、绿色包裹、车辆停驶等低碳行为,核算用户的碳减排量,积累的碳减排量达到目标时,蚂蚁团队联合环保组织将为用户在包括阿拉善在内的地区种植一棵真树。蚂蚁团队公布蚂蚁森林用户量已经超过2亿用户。


l 京东绿色账单

京东在2017年底发布了京东用户的年度绿色账单,用户只需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进入京东的绿色账单H5,了解自己过去一年在京东平台购买了多少绿色商品,为碳减排做了多少贡献等。


l 深圳碳账户

深圳碳账户是国内较早开展个人端碳管理的平台,由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发布。该平台是以实名认证的方式,对个人自愿减排行为进行监测、计算、管理和奖励。通过碳账户引导用户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管理,给予碳积分的奖励,引导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善。


l 灵析绿色贡献

“绿色贡献”是对于使用灵析所减少碳排放的概念化定义。灵析在电子表单、邮件、活动、插件市场、筹款、数据中心等功能模块中体现了用户使用电子信息化产品产生的碳减排量。

灵析是国内唯一专业为公益机构提供联系人管理、活动管理、筹款管理以及定向传播工具的在线平台、超过8000家机构正在用灵析提高效率、效能,持续积累公益数据,发觉数据背后的更大价值。


l 永安行碳账户

目前共享单车的喧嚣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回顾之前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共享单车都将碳减排量核算功能植入。相对而言,永安行是在碳账户领域做得比较深入的共享单车。骑行永安行单车之后,就会获得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在每周四晚上19:00兑换物品。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碳账户平台,包括广东碳普惠、武汉碳宝包等等,各自都做了很多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与上述大多数碳账户平台的负责人基本都有过交流,大家反馈目前做碳账户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主要体现在低碳行为场景的扩展以及碳积分使用场景的丰富和便利性方面遇到挑战。

未来之路

鉴于碳账户项目已开创的局面以及可预见的挑战,碳账户平台路在何方?笔者认为主要还是需要围绕碳账户的两大核心功能进行改良,即低碳行为识别监测和碳积分兑换奖励。

1,低碳行为的监测将更精确

现在绝大多数碳账户平台都融入了用户步行运动的数据,步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如果要上升到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功能产品时,其监测和算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杜绝用户舞弊以及中心服务器对用户数据的篡改等行为,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平等。

笔者目前也接触到不少机构开始尝试区块链和低碳结合的碳链开发,用户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行共享单车等行为进行“挖矿”,可以获得红包或者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果最后这成为一个真实广泛的“交易”行为,碳排放的监测和核算水平将需要提升一个等级。

2,碳减排积分的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和触手可及

碳账户平台对产生碳减排量的用户要有充分的激励。激励措施对用户要做到有吸引力、简单方便并且有趣,这也是碳账户平台关键中的关键。

目前大多数碳账户平台的激励措施对用户来说无法做到充分而持续的吸引,当然这对任何一家机构来说都受限于财力和资源。而未来可能的破局点就来自于联合,突破各碳账户平台孤立存在的局限,联合起来,形成碳联(类似于银联),实现资源共享,将满足用户的不同诉求。而联合起来也将有助于增进低碳行为数据的全面性。

3,针对碳排放量,而非碳减排量的碳账户平台将浮出水面

目前主流的碳账户平台都是针对低碳行为,这对用户来说起到了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即肯定用户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低碳正能量。然而实际场景中只核算用户的低碳行为会造成一种矛盾现象,平时特别高碳的用户刻意通过一些低碳行为却获得了碳积分奖励,不合理性在于缺乏总量控制。如果要做成一个严肃实用的碳账户管理平台,个人碳配额机制的纳入将不可避免。所以未来的碳账户平台将会对用户的行为作出全面的评测,并且可以科学的分配对应的配额给每个终端用户,用户的日常行为将不能超过给定的配额(可以参考年度人均碳排放基准,适当接受地区差异),笔者认为这样的碳账户平台初期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群设定不同的基准线,当然划分的维度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更精细、更吻合。

福利来了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个“每天晚上八点发红包,第一名奖品为Iphone X”的碳账户平台-低碳帝。低碳帝是一款通过知识答题,步行,帮派竞赛,机动车停驶,以及好友点赞、助力和PK互动等,培养全民低碳生活习惯,提高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的微信小程序,目前低碳帝活动进入到最后一个月,已经有过万用户参与其中。

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是4月9日晚上八点,正好是“低碳帝”发红包的时间,辛苦看到最后的您,可以扫码去领红包啦。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 -- 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 -- 欧阳成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