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Sharings  /  详解碳中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碳阻迹原创】

详解碳中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碳阻迹原创】

  • Date: 2019-10-18
  • View: 2719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9年的地球超载日已经提前到7月29日了,我们在8月份之前就已经用完了这一年地球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资源,从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余额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穷人”,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独善其身”,实现自身的碳中和,不给地球,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多投资和生产新能源,供给给更多需要的人,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2006年,《新牛津英语字典》公布了当年的年度词汇:Carbon Neutral 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首先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或者外部购买碳减排量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近期承诺做碳中和的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多,为了帮助需求方全面了解碳中和,本文将从碳中和的目的、对象、方式方法、挑战争议、未来趋势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碳中和的目的意义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力图实现2度甚至1.5度增温控制目标的大趋势下,碳中和成为各国、政府、企业、活动组织方乃至个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碳中和的对象

巴黎气候大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全球目标:在205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不少国家和地区近些年也纷纷做出国家碳中和的承诺;优秀的企业代表们也做出了不晚于全球2050目标实现企业碳中和的承诺。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的目标,需要全球国家、地区、企业、活动组织方以及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全球碳中和: 举世瞩目的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留下的重要遗产是在205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即全球产生的碳排放应尽量降低,而那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将通过种树等方式吸收或抵消掉。

国家碳中和:英国宣布了2050年实现整个国家的碳中和,并且实现了立法;北欧国家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日前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五国在声明中表示,将合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争取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快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提出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但离碳中和的目标还比较遥远。

城市碳中和:在城市层面,国外有很多城市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并且正为之而努力。整体来看,这些承诺实现碳中和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人均GDP最高的欧洲,尤其是北欧,这或许也是一个趋势,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足够高时,将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贡献于环保。

有“波罗的海的女儿”之称的赫尔辛基,如今又被誉为“环保之都”,从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到鳞次栉比的节能建筑,从井然有序的垃圾分类、回收到热电联产型集中供暖,处处都留下了这座城市“绿色环保”的印记。为进一步加速节能减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尔辛基市重新设定了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城市”的目标,将此前的目标提前了15年。

哥本哈根计划到2025 年将实现碳中和,届时这座城市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将超过其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哥本哈根计划在 2025 年实现每消耗一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出一单位可再生能源。他们投入巨额资金修建风力发电机,城市用电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风能发电。这座城市还拥有一个新建的高科技垃圾焚烧炉,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为城市提供暖气。这些垃圾来源于每栋居民楼的 8 个分立式垃圾桶。另外,哥本哈根可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自行车城市”,有大约4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实现城市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光是政府的专利品,私营企业也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主营业务,为碳中和城市做贡献。 在中国,最近百度地图首先在深圳发布了19条城市绿道,便于公众骑行。更多信息请参考:百度地图上线19条深圳绿道为你找到“世外桃源”。

牛津作为世界著名的大学城,不光在学术科研领域领先世界,更在低碳环保做出了全球示范。牛津提出了英国首个“零排放区”计划:到2020年牛津市中心将限制汽油和柴油车行驶。该计划还提出,到2020年将牛津目前大部分污染道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根据牛津市政当局的计划,到2020年在“零排放区”内,少数街区将禁止非电动汽车、出租车、轻型商务车和公交车行驶;到2030年所有城市中心街区将禁止上述车辆行驶。当局将利用自动拍照识别相机进行监控,对无视这些禁令的司机最低处以60英镑的罚款。该计划提出,从2020年起只允许电动汽车在部分城区街道行驶。该项计划与伦敦市的区别在于,伦敦规定,只要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排污车辆仍能在市中心街区行驶(笔者曾经就在伦敦市区驾车,由于未提前支付拥堵费,被罚款100多英镑,心疼)。笔者的前老板Craig Simmons,现在的牛津市市长,也提到他在牛津执政的主要政策就是将牛津打造成英国第一个碳中和城市。

10月16日在长沙举行的亚太绿色发展论坛中,笔者与一位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Craig Banks在同一个Panel,他提到曼彻斯特将在2038年实现城市碳中和,比英国要早12年。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自上而下都很有决心,当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至少需要减少48%的化石能源消耗。为实现这样有雄心的目标,曼彻斯特也集合了6个国家/地区得2个欧洲合作伙伴,包括市政当局、研究机构(如曼彻斯特大学)以及企业(西门子等)。

中国尽管还没有城市明确提出将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但是我们也看到自2011年以来中国有近百个城市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也有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近零碳示范区,在城市层面的碳减排方面做出了尝试。然而,笔者的总体感受是(碳阻迹也参与了部分低碳城市试点和近零碳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项目的形式都做得很充分了,但是目前还没有特别优秀并且可持续的样板案例,基本都是政府部门有这样一个预算资金,为了完成项目而做项目,其实却没有起到实际的零碳示范作用,中国城市碳中和道路还很漫长。

企业碳中和:企业碳中和是指首先核算了解企业自身的碳排放(一般以年为单位),随后通过数据发现减碳空间,采取减碳措施减少自身以及上下游的碳排放,而那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减碳措施从经济和技术上评估不可行)通过种树或者购买碳减排项目实现碳中和。

近期,许多企业(特别是车企)也纷纷响应碳中和目标,包括大众(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奔驰(更为激进,2022年停售燃油车,2039年实现碳中和)、保时捷(祖文豪森工厂在制造纯电动跑车Taycan的过程中实现碳中和)、奥迪(奥迪成为德国第一家在国内运输过程达到碳中和的企业)等车企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并且已经开始行动。

互联网公司在碳中和方面也非常积极。Google 承诺,到 2022 年,所有 Made by Google 品牌产品都会使用可回收材料。Google 还承诺到 2020 年使其所有出货商品达到碳中和,以促进其硬件部门发展得更具可持续性。

苹果数据中心100%的用电,以及苹果全球所有设施96%的用电,均来自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发电,苹果中国公司已经实现了运营层面的碳中和。这是互联网IT公司可以效仿学习的地方。

互联网公司的主要排放来自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如何让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有很多创新的方案,例如微软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Facebook则在北极圈附近建立其数据中心;腾讯选择在爽爽的贵州挖山洞来存储服务器等设备;阿里巴巴则在千岛湖(利用湖水自然冷却技术)打造了将科技、自然与城市巧妙融合的最美数据中心。

活动碳中和:在中国,则有不少活动和会议做成了碳中和,包括杭州G20峰会,每年的绿公司年会、北京APEC会议、杭州马拉松、惠普供应商大会、招商局绿色人居大会、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等,而生态环境部近期也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推动活动层面的碳中和。

    
(主要绿色会议列表)

(杭州马拉松碳中和)

个人碳中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和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碳排放,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都有碳足迹。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也需要尽量减少我们每个人造成的环境负担,并通过种树等方式实现个人碳中和。

可以关注碳阻迹的碳智汇小程序,其中有我们的个人碳计算器。


用户可以通过碳足迹计算器计算其生活中或工作中产生的碳足迹,并且通过在以碳中和为主营业务的基金会或各大碳交易所购买碳汇或碳减排量进行碳抵消,实现碳中和。

个人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例如之前海航和南航都尝试过在用户购买机票的时候可以选择捐一定金额用于购买碳信用,实现碳中和。国外也有的火车站购买车票的时候也有提示乘客是否需要进行碳中和。这里可以期待一下12306或者携程将来可以建设这样的基础设施,便于旅客自行碳中和。


三、碳中和的方式方法

要实现碳中和,一般来说有三个主要的步骤:

1,核算碳排放量,发掘减碳空间
要减少碳排放或者抵消碳排放,首先需要对碳排放家底有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为后续采取减碳措施以及碳抵消打下数据基础。 根据要碳中和的对象(国家、地区、城市、企业、活动、家庭以及个人等),核算其边界范围内的碳排放(一般以年度为单位),得出碳排放总量,根据数据以及经济技术可行性发掘可以减碳的领域和空间。

2,实施减碳措施,尽力减少碳排放
上一阶段获知了碳排放量,在进行碳抵消碳中和之前,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减少碳排放,将碳排放降低到当下经济和技术可行范围内的最低值。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如光伏发电)、节能改造(如LED改造)、行政管理措施减碳(如视频会议系统优化减少差旅)等进行力所能及的自发碳减排。

3,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在步骤2尝试了最大的努力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仍有些碳排放是无法避免的,至少在当前经济和技术背景下可操作性是不强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通过外部手段实现自身的碳中和(或称碳抵消、零碳),外部手段包括种树、购买绿色碳汇(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碳汇包括三大类,绿色碳汇:森林吸收CO2;蓝色碳汇: 海洋吸收CO2;白色碳汇:碳酸钙固定CO2,而人类能利用或控制的碳汇主要是绿色碳汇)或者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实现自给全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前提下,为社会输出额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呼应前面提到的“达则兼济天下”)。

四、碳中和项目的选择

前面提到了碳中和的方式很多,包括购买绿色碳汇、自行种树、购买清洁能源项目(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或节能改造碳减排项目以及一些创新性项目,例如碳普惠类项目。

在诸多项目中,我们选择哪一种,对于初次接触碳中和的用户来说是一个挑战。这里有一些基本的原则: 

项目的真实性(信息和数据可追溯性)
传统的一些可再生能源或节能改造项目,存在数据监测不明确、减排额外性不够充分、合理等。我们在选择碳中和的项目可以有意识的选择项目可靠性比较强的,得到权威机构背书的项目,也可以翻阅项目的相关文件以了解其减碳的背景和相关支撑数据。

项目的可接近程度(是否可以触手可及)
大部分减排项目可能都离公众很远,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尽量选择一些与其自身所在国家、城市、企业机构或个人比较接近和相关的碳减排项目。能亲眼看到或者有直接相关性的项目吸引力肯定会远远大于遥远而不相关的项目。

项目的影响力
在考虑碳中和的项目时,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该项目本身的社会影响力。一般而言,企业或者机构进行碳中和主要还是从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方面出发的比较多,如果碳中和这个行为可以最大化的提升品牌形象,那么企业机构接受起来就相对更加愿意。北京的“少开一天车”项目由于其影响了10万左右的用户,鼓励用户尽量少开车出行,这类项目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产生的碳减排量就容易吸引到有碳中和需求的机构,类似的还有蚂蚁森林、广东碳普惠等。另外也有一些项目,例如林业碳汇项目不光起到了减缓全球变暖,还有美化环境以及扶贫等多重效益,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碳中和项目。


五、碳中和存在的误区

前面已经提到,碳中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碳中和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不减碳,直接就中和

很多机构认为碳中和是万能的,知道自己的碳排放之后,不是去主动寻找减碳的空间,尽可能的减排,而是直接去寻找碳中和的方式,觉得碳中和是万能的,用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首先应该尽力减少可能的碳排放,除非减碳的边际成本过高,才可以考虑碳中和。否则的话,所有的企业都会考虑直接去碳中和,没有机构愿意去减排,造成该领域没有减排,减碳技术停滞不前,而去大力投资于一些外部的减碳项目,这就本末倒置了。

误区二:减排项目本身的弊端

一般而言,碳减排与环境污染减排是同宗同源同步的关系,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相悖。例如有些水电项目是给我们带来了清洁能源,但是却对地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所以我们在选择碳中和项目应谨慎选择相对综合效益比较好,同时没有明显短板的碳减排项目。笔者了解很多机构(例如一家国际大型投资银行)之前非常热衷于碳中和,但考虑到碳中和项目伴随的一些负面问题,伤心了,后来也就放弃了。

误区三:绿电的悖论:用户不能选择自己的电的来源

很多机构在碳中和项目的选择中,喜欢选择绿电,因为电力也是我们产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选择绿电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许我们在选择绿电的时候会想当然的认为,我们选择了绿电,意味着我们正在使用的也就是绿色电力,但是很遗憾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选择我们的电力供应,电力改革还没有到这一步。我们只能期待这一天早一点到来,让用户可以决定自己倾向的电力来源。

误区四:碳减排量的核算科学性不足

近些年随着公众对低碳的认知不断提升,日常生活的减碳场景日益丰富,例如低碳出行,网上支付等。但笔者以及一些同行发现,有些企业也在网站上或自有平台上公布其低碳场景产生的碳减排量,但却存在极大的科学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在低碳出行领域基准线选择的问题。用户选择步行、骑行或者选择公交等,不能直接与开车相比(除非明确告知用户是以开耗油燃油车对比),因为基准情景并不是所有人本来都开车,还有很多人本来就是骑行或者公交出行。尽管这类项目大多数仅用于宣传和品牌推广,但如果真正想上升到可以用于碳中和,还需要在核算科学严谨性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



六、碳中和的未来趋势

对于负责任的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来说,碳中和是兑现环境责任的最低目标。“穷则独善其身”。在环境资源余额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可以做的便是我们自身的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