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18-04 09
View 5087
我的碳账户【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4

View:09

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持续发力下,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拥有了自己的碳账户。碳账户类似于银行账户,存储的不是钱而是碳减排量,通过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少开车、垃圾分类等行为,量化为碳减排量计入个人碳账户中。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鼓励公众主动选择低碳行为,让环保生活如游戏闯关般充满趣味,让低碳成为每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近些年做碳账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机构不少,比如广东碳普惠、深圳全民碳路、武汉碳宝包、北京少开一天车、北京低碳帝、抚州低碳城市、全民碳交易等。而将碳账户推向全民普及的还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蚂蚁森林,借助支付宝的体量优势,超过2亿用户通过蚂蚁森林建立了自己在阿里生态(蚂蚁、菜鸟、钉钉等)下的碳账户。 下面笔者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碳账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为什么叫碳账户 让公众消费者接受并参与到低碳一直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让消费者一开始就愿意接受,项目名称就显得非常关键。从消费者接受角度来讲,碳账户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而另一个名词“碳普惠”与碳账户做着类似的工作(当然不尽相同),名字相对来说更贴近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诉求,也保持了其与国际国内大政策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比较利于自上而下的推动。 随着更多碳排放监测核算技术的突破,更多的低碳应用场景将实现。今后每个人将拥有四个账户:资金账户、信用账户、碳账户以及公益账户。碳账户类似于信用账户,可赋权满足条件的用户获得资源的优先使用权。比如碳账户的资产达到某个等级,才有权限购买更低折扣的商品或者低息贷款,类似于芝麻信用达到一定等级,才可以免押金使用共享单车、租房、租物等。 为什么建立碳账户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碳账户的建立者和使用者。 碳账户的建立者,分为政府和企业机构两类。对于政府而言,他们建立碳账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时代需要以及国家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希望通过碳排放核算以及碳账户的建立,使低碳社会转型落到实处,同时体现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创新工作。而对于企业机构而言,他们有更多的自发主动性,希望通过碳账户的建立,可以构建一个与消费者互动的机制,增强产品的用户粘性,鼓励低碳行为的同时,提升其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比如支付宝通过蚂蚁森林获得了更多的打开率,并且这个公益产品对其形象和股价的提升都远非一个实际盈利项目可比拟。 而构建一个碳账户体系,受益最大的当然还是公众消费者,在政府的碳账户体系中,公众参与低碳行为可以兑换获得很多生活中的便利,比如现金红包的奖励、生活用品的奖励以及排名的荣誉;而在各个企业机构建立的碳账户系统中,用户更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实际的优惠,比如积分、礼品兑换,消费打折等,还可以获得类似种树的精神激励。当然很重要一点就是可以体现公众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为低碳转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碳账户建立的模式 每个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色、资源和能力搭建自己的碳账户系统,功能内容方面有所差别,但主体框架基本类似。 第一步:定义有效的低碳行为 低碳行为,即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的行为。然而,不是所有的绿色低碳行为都是可被记录与监测的。碳账户平台仍需再结合当下的科技水平,依据可被记录性与监测性,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低碳行为。 第二步:建立监测体系 平台明确规定低碳行为之后,需要建立一套监测体系,用以记录用户的低碳行为。例如:步行数据,结合智能手机的传感器,用户每日的步行数据都会被记录。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步行成为现在最容易监测的数据。另外还有包括使用共享单车、采购低碳产品、网上消费等行为都可以被纳入碳账户体系的监测范围。 第三步:量化碳排放 每个产品、每个行为都存在碳排放,例如说一个杯子、一张纸的碳排放量。这些数据被称之为碳排放因子。相应的,减排行为也可以被量化为具体的减排数据。 碳减排量 = 行为数据 * 碳排放因子 第四步:展现形式与奖励模式 展现形式指的是如何将计算好的碳减排量展示给用户,蚂蚁森林是以“绿色能量”这种自定义的名词用作展现,而用户低碳行为的最终奖励模式为种植一棵真树。而有些企业结合自身现有的积分体系,对低碳贡献的用户进行积分或者其它形式的奖励,增强用户的粘性。 激励奖励措施对于碳账户项目成败非常关键,奖励是否足够有吸引力也是用户初期参与的直接动力。这里可以结合机构的性质制定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措施。比如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给碳账户资产良好的用户一定的政策优惠,如落户、减免个人所得税等等;比如企业内部可以考虑给碳账户资产良好的员工许以一定的年假,这都会非常有吸引力。 关于激励方面,需要给用户一种触手可及的最简便的方式。之前笔者的一篇文章“个人碳交易或许将超企业碳交易”中提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个人碳交易,就是要在用户正常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碳排放计算和兑换的工作,而不是让用户为了这些小礼品单独去做一个额外的操作,而这个额外的操作很有可能就是碳账户平台推进的核心障碍。 哪些机构建立了碳账户 l 蚂蚁森林碳账户 目前来说最有影响力的碳账户平台。由蚂蚁金服开发,通过监测用户的步行、共享单车、线下支付、绿色包裹、车辆停驶等低碳行为,核算用户的碳减排量,积累的碳减排量达到目标时,蚂蚁团队联合环保组织将为用户在包括阿拉善在内的地区种植一棵真树。蚂蚁团队公布蚂蚁森林用户量已经超过2亿用户。 l 京东绿色账单 京东在2017年底发布了京东用户的年度绿色账单,用户只需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进入京东的绿色账单H5,了解自己过去一年在京东平台购买了多少绿色商品,为碳减排做了多少贡献等。 l 深圳碳账户 深圳碳账户是国内较早开展个人端碳管理的平台,由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发布。该平台是以实名认证的方式,对个人自愿减排行为进行监测、计算、管理和奖励。通过碳账户引导用户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管理,给予碳积分的奖励,引导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善。 l 灵析绿色贡献 “绿色贡献”是对于使用灵析所减少碳排放的概念化定义。灵析在电子表单、邮件、活动、插件市场、筹款、数据中心等功能模块中体现了用户使用电子信息化产品产生的碳减排量。 灵析是国内唯一专业为公益机构提供联系人管理、活动管理、筹款管理以及定向传播工具的在线平台、超过8000家机构正在用灵析提高效率、效能,持续积累公益数据,发觉数据背后的更大价值。 l 永安行碳账户 目前共享单车的喧嚣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回顾之前大部分有影响力的共享单车都将碳减排量核算功能植入。相对而言,永安行是在碳账户领域做得比较深入的共享单车。骑行永安行单车之后,就会获得碳积分,这些碳积分可以在每周四晚上19:00兑换物品。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碳账户平台,包括广东碳普惠、武汉碳宝包等等,各自都做了很多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与上述大多数碳账户平台的负责人基本都有过交流,大家反馈目前做碳账户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主要体现在低碳行为场景的扩展以及碳积分使用场景的丰富和便利性方面遇到挑战。 未来之路 鉴于碳账户项目已开创的局面以及可预见的挑战,碳账户平台路在何方?笔者认为主要还是需要围绕碳账户的两大核心功能进行改良,即低碳行为识别监测和碳积分兑换奖励。 1,低碳行为的监测将更精确 现在绝大多数碳账户平台都融入了用户步行运动的数据,步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如果要上升到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功能产品时,其监测和算法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杜绝用户舞弊以及中心服务器对用户数据的篡改等行为,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平等。 笔者目前也接触到不少机构开始尝试区块链和低碳结合的碳链开发,用户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行共享单车等行为进行“挖矿”,可以获得红包或者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果最后这成为一个真实广泛的“交易”行为,碳排放的监测和核算水平将需要提升一个等级。 2,碳减排积分的使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和触手可及 碳账户平台对产生碳减排量的用户要有充分的激励。激励措施对用户要做到有吸引力、简单方便并且有趣,这也是碳账户平台关键中的关键。 目前大多数碳账户平台的激励措施对用户来说无法做到充分而持续的吸引,当然这对任何一家机构来说都受限于财力和资源。而未来可能的破局点就来自于联合,突破各碳账户平台孤立存在的局限,联合起来,形成碳联(类似于银联),实现资源共享,将满足用户的不同诉求。而联合起来也将有助于增进低碳行为数据的全面性。 3,针对碳排放量,而非碳减排量的碳账户平台将浮出水面 目前主流的碳账户平台都是针对低碳行为,这对用户来说起到了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即肯定用户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低碳正能量。然而实际场景中只核算用户的低碳行为会造成一种矛盾现象,平时特别高碳的用户刻意通过一些低碳行为却获得了碳积分奖励,不合理性在于缺乏总量控制。如果要做成一个严肃实用的碳账户管理平台,个人碳配额机制的纳入将不可避免。所以未来的碳账户平台将会对用户的行为作出全面的评测,并且可以科学的分配对应的配额给每个终端用户,用户的日常行为将不能超过给定的配额(可以参考年度人均碳排放基准,适当接受地区差异),笔者认为这样的碳账户平台初期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群设定不同的基准线,当然划分的维度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更精细、更吻合。 福利来了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个“每天晚上八点发红包,第一名奖品为Iphone X”的碳账户平台-低碳帝。低碳帝是一款通过知识答题,步行,帮派竞赛,机动车停驶,以及好友点赞、助力和PK互动等,培养全民低碳生活习惯,提高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的微信小程序,目前低碳帝活动进入到最后一个月,已经有过万用户参与其中。 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是4月9日晚上八点,正好是“低碳帝”发红包的时间,辛苦看到最后的您,可以扫码去领红包啦。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 -- 邓丹 5,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 -- 欧阳成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4 02
View 3802
一名碳核查员两年的心路历程【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4

View:02

前言 笔者曾做过2年的碳核查,参与过北京、河北、内蒙等八个省市的核查工作,对低碳行业也有一些认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赢在未来”的行业,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目前发展仍比较混乱。近期加入碳阻迹,目的是在低碳管理咨询,低碳智能化上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为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拥抱挑战,提升自我。 正文 其实,笔者进入碳圈只是机缘巧合的事,笔者所学专业是传统工科,早已日薄西山,江河日下,所以毕业时找工作的定位就是除了本行业之外,其他行业的技术类工作都考虑。正好招聘负责人告诉我,这个行业至少可以做50年。再者,当时接触的碳圈的人一谈工作就是CDM、CCER、DOE这些听起来高大上,查百科都显得高深莫测的词语。笔者当时接触的都是一些二十年前就在研究的技术,这样的词语几时听到过,顿时就觉得耳目一新,觉得碳圈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在里面工作一定会超级喜欢的。 又是新兴行业,又可以做技术,完全满足了我符合我当时的人生规划,哪知道一进来,就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如果把笔者原来从事的行业比作快要瘦死的骆驼,那低碳行业就是一头出生已经很久却始终营养不良的马驹儿,吃不饱,跑不动,自己都想放弃治疗,但是马主人却整天给他画大饼,打鸡血,再过几个月就会有上好的草料给你吃,到时候广阔天地,任你驰骋。 笔者刚进入碳圈时,正好处于碳圈的一个小高峰时刻,万众瞩目(好像夸大了不少,也不知道碳圈从业人数现在有没有过万啊)的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整个行业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颇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哪知道仅仅过了一年,随着CCER的暂停,整个行业开始哀嚎一片,饿殍千里。一个几十万的项目,生生地被做成了十几万,甚至几万块的都有。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笔者进入碳圈最先接触的是北京的核查,当时主要涉及的是活动水平,排放因子,核算边界等概念,反正看指南是看得云里雾里,统计数据也完全摸不着头脑,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等接触了几个项目之后,渐渐也就明白了。 真正接触工业企业的项目,并且自己撰写报告还是在祖国的西北。应该说工业企业才是碳圈关注的重点,而这个也算是我比较熟悉的。然而做的时候才发现处处是坑,这些企业什么资料都没有。北京的企业不管怎样,最起码的基础资料还是有的,最不济还有个上报统计局报表可用。而这些企业,直接就说统计局的数肯定用不了,上报统计局的数都是按照统计局的要求来填报的,更有甚者,直接就说我们上报统计局的数是统计局帮我们填的,具体填的什么数,我们也不知道。没办法,只有接着跟企业折腾,好不容易勉勉强强凑齐一套数据,写完报告准备交差。你以为这就完了,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这时候发改委出了一个57号文,熟悉吧,这就是补充数据表第一次出现,也是八大行业的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及。57号文为现在的碳市场奠定了一个基调,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企业层面的数据都好不容易理顺,还有一个补充数据表,这可如何是好呀。万幸的是当时行业基本上八大行业涉及的少,而且补充数据表也不需要具体核查过程,再者八大行业在工业企业里也算是规模相对较大,产业相对成熟,所以在数据获取和收集上也相对简单。 之后的核查基本上都越来越正规化,程序化,专业化,补充数据的核查必须加在核查报告里,单独成段,这样整个核查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一倍,工作量增加了,价钱却还是老样子,3万一家还是3万一家,加钱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加钱的,甚至还有不少地方变着法来克扣项目价钱。没办法,之前预算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评审的费用,评审费用怎么来呢,你们这些核查机构就义务“捐赠”一点呗。结果,核查报告就被强制性地分出了个三六九等。这就造成一些核查机构与评审专家在个别有争议的地方存在一些调和不了的矛盾。 评审专家基本上都是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对于他们,笔者深表理解。一个专家平均得看20多个报告,但是时间通常只有3天左右,3天按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算的话,一个报告的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这1个半小时的时间得弄清楚企业的基本情况,还得核对数据是否满足行业指南要求,核算数据是否准确无误。跟高考阅卷有点类似,区别是高考阅卷有一个相对统一客观的评审标准,而评审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评审专家的个人主观性太强,所以导致争议时有发生。 复审,肯定不是一件坏事,这也是碳核查和碳市场制度建设中必须落实的一块。但是目前的复审,受限于人力、时间等,渐渐沦为了形式大于实际意义。个别地方想要把复审做好,不仅请来了评审专家(各核查机构负责人),还请来了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在本行业里侵淫多年,都颇具造诣。他们来了之后果然很有帮助,最大的一个影响是整个评审现场吵得更不可开交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钢铁行业的吨钢能耗,中钢协的数据上发布的无炼焦的长流程的平均吨钢能耗在580kg/t钢左右,但是实际上核查结果不少都是600多,甚至700以上的也有。究其原因,无外乎企业上报能耗数据时,为了凸显自己的行业先进性,都采用干基作为其折标煤的原始数据,能少报尽量少报。但是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时,又采用湿基作为原始数据,能多报就多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异。所以如果所有内容按照行业专家的意见,基本上个别行业里大部分的核查工作都是不合格的,得重新再核一次。这次“冲突”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行业专家至此很少出现在地方评审的名单里了。 上半年算是碳圈人比较忙碌的时候。由于,目前的碳交易机制采取集中履约的方式,因此,基本上6月份之前所有地方的核查工作都必须结束,而不少核查机构在各地都有核查业务,但是核查机构的技术人员一般也就那么二三十人,就这二三十人要负责十个甚至更多地区的核查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牲口使。顺便提一下,碳圈的男女比例很均衡,甚至女的比男的都要多哦。核查工作差不多都是收到通知之后一个月内完成,这就要求十天之内必须跑完所有现场,二十五日内写完报告,所以核查员出差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早8点到晚11点,更晚的都有熬到2、3点的。没办法,9点去企业,8点肯定得出发,不少企业都是在山沟沟里面的,这样的可能得更早,在现场呆到下班时间,回酒店吃完饭已经7、8点了。在联系一下明天的企业,了解下明天企业的基本情况,整理一下今天的数据(不然第二天就记不清楚了),基本就11点了。 然而即使这样忙,受限于项目本身金额,碳圈人工资基本上都不高。强度大、工资低、容错率低、工作重复性高,这些都是碳圈人的标签。碳圈人还有的一个标签就是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985、211、研究生、海归,这些都是碳圈从业人士的基本要求。而且,核查的性质决定了你得从企业的方方面面做考虑,简单来说,就是操着厂长的心思,挣着基层员工的工资。 由于经常出差,聚少离多,所得与所付出的不匹配,碳圈人,特别是男性,不是被老婆嫌弃,就是走在被老婆嫌弃的路上。当然了,这两类笔者都不属于,笔者属于第三类,想找个人来嫌弃而不得。笔者并不反对出差,适当的出差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但过于频繁的话,就不太合适了,特别是对那些有家室的。如果把工作作为一道菜的话,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就是主食,出差是其中的调料,适当的调料可以让菜更加鲜美,但若是调料太多,甚至比主食还多的话,这任谁都受不了。毕竟,盐不能拿来当饭吃。笔者之前一位同事,孩子刚出生一个月不到,就出差了2个月,生活不易呀。 笔者从事核查的这2年时间,写报告最怕的就是有笔误,比如4278.54写成了4728.54,以至于一些数据经常来回的对来对去。这样的错误虽然小但影响却不小,而且还不易察觉。一个报告基本上七八十页,多的上百页的都有,笔者半年时间编写的毕业论文也就六十多页,当时还被老师批注说太长,需要适当精简。偏偏任何一个小错误对企业,对报告整体质量可能都很重要,因此,笔者经常性的在改过一次数据后,报告都得重新再审一次,然而即使这样,小错误也经常出现。因此在报告初稿定了之后,一般都会改第二遍,第三遍。然后评审完之后,再改第四遍、第五遍。改的多了,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在改报告。 说完碳核查,就不得不提一下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在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了,然而,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现阶段的工作还只是对数据监测和数据报送做进一步的细化,真正的履约交易阶段可能在2020年才会开始。碳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最近,气候司又有可能被纳入生态环境部,领导层估计又得更换,市场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下去,真是个“多灾多难”的行业,只能在心里安慰好事多磨吧。 碳市场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其一就是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这些就很考验核查人员的业务能力。而目前的行业现状是,懂行业的人不一定懂碳,懂碳的人不一定懂核查,既懂碳又懂核查、行业的人又太少,而且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也都不会参与具体的核查工作,能够著书立说,谁愿意整天累死累活写报告、改报告。 其二就是规则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核算方法及要求要统一:不能发电行业的低位发热值测量采用GB213,其他行业的低位发热值测量用GB212;西北地区的电力排放因子采用一个值,华北地区的电力排放因子又采用另外一个值。若采用全国统一的基准法分配配额,这样是不是会变相地造成高耗电的企业往电力排放因子低的地方迁移。 另外,各省份之间的规则和要求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对核查工作造成了困扰。 A省:企业消耗的汽油不要纳入核算范围,汽油都是小轿车消耗的,消耗的汽油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厂区外消耗的,还有一些是作为员工福利的,不需核算。 核查机构:好的 B省:企业消耗的汽油,它属于企业移动源,也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不管厂区内外,都得核算。 核查机构:。。。 A省:核查报告填写中后面的一些企业的一些报表必须截图附上,放在报告的附件当中而且必须得能看到年末数据,这样报告才能更直观。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核查报告中你为什么要放一些报表截图,是为了让报告页数更多,显得工作量更大么,这个不要放进报告里去。 核查机构:。。。 A省:核查报告中交叉核对时不要写月度数据,月度数据量可能涉及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核查报告中必须填写月度数据,年度数据必须由月度数据汇总得到,不然无法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核查机构:。。。 A省:我们这边的焦粉都是半焦,学名叫兰炭,按兰炭处理。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我们这焦粉是焦炭晒下来的粉末,按焦炭处理。 核查机构:。。。 总结 其实,碳圈那么大,没有必要非要拘泥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核查、CCER、清单编制这些已经相对饱和的方向,多找新的切入口,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疯狂争抢已经为数不多的蛋糕份额。之前,我公司提及的个人碳交易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既然现在能让不少企业都了解低碳这个行业,何不再加把劲,让更多的个体参与进来。谎言重复一千遍,尚能成为真理,更别说低碳本身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发展缓慢。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展望 此文,写给所有在碳圈工作过的人。孟子有一句话来描述低碳行业,其实笔者觉得挺贴切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希望,碳圈人能在困境中,砥砺奋进,化困境为挑战,化挑战为动力,找到新的机遇。最后,愿碳圈人苦尽终能有甘来,愿这些年的煎熬等待能够有所回报,愿大家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4,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 -- 碳阻迹邓丹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3 26
View 1663
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介绍【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3

View:26

背景 2016年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到“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系统集成应用”,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均强调技术平台的应用和支撑。随着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启动,预测未来八大行业纳入碳交易体系工业企业数量规模超10000家,这仅仅是强制控排企业范畴,再考虑自愿报送行为,每年报送需求量将大幅上涨;但是鉴于投入回报率、时间、必要性等因素,大部分企业参与低碳业务、提升碳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性不高,如为强制报送,企业基本通过EXCEL或Word形式完成数据与信息的收集整理量化。考虑到碳市场未来的规模,上述管理方式仅在MRV(监测、报告、核查)的报告环节即将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更不用提因为专业缺乏、能力建设缺失等引起的数据质量问题耗费的重复审查核查工作,将进一步消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 实现碳排放(资产)自动化管理的好处不仅是集成平台节省的人力时间成本,实现数据与资产的智能化分析或管理决策制定;还因为便宜系统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低碳概念传播和碳管理能力建设的作用。自动化碳管理平台的便利性和额外性在逐渐起步的中国碳市场,其重要性将愈发显现。 目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电力行业,但重点钢厂排放占全国总排放比例在2017年已经达到约14%,实际占比可能高于此,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同时,钢铁行业多属于集团式管理,报送管理层级复杂。急迫性和必要性驱使钢铁行业须尽快考虑自动化碳管理手段。 建设现状 八大行业中,笔者了解到电力行业、建材行业、民航,包括钢铁行业对自动化碳管理平台都有或多或少的关注和探索,其中电力行业起步较早,平台和功能都越趋成熟。钢铁行业已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钢铁行业核查系统,目标客户为核查机构;定位于企业端的综合性碳管理软件,包括排放报送分析、碳资产与碳交易管理、能力建设以及更多定制化功能的平台目前市场稀缺;笔者基于开发经验和行业调研,对钢铁行业碳管理软件主要模块功能有以下总结与介绍: 模块与功能介绍 1 通用模块 通用模块指满足碳排放报送与碳资产管理的基础功能,包括单位基本信息管理(添加报送主体基本信息,部分参数可作为统计分析条件)、排放数据与报告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监测计划(根据行业最新监测计划模板添加内容)、碳资产管理的系列功能;其中, 排放数据与报告管理 包括各年份的年度数据与补充数据的添加量化与报告管理:从报告主体的主要产品信息、边界流程和相应设施添加、各类型排放源(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净购入热力、固碳产品隐含排放)年度(月度)活动数据添加及排放量量化与汇总,到排放报告自动生成,以及补充数据添加量化。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界面示例图 补充数据添加界面示例图 基于《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嵌入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排放量,基于嵌入报告模板自动生成报告。 活动数据可手动添加,可excel数据导入,也可与企业生产或能源管理系统对接自动采集实时数据;排放因子可选择缺省值,系统自动调取数据库录入缺省值。 可添加不同来源的数据完成数据交叉比对;可对关键数据设置行业阈值或者添加更加详细的生产数据从另一个角度计算出排放源活动数据,初步验证数据可靠性,超出误差范围给予提示预警。 排放数据统计分析 基于系统添加数据,进行不同指标不同维度的排放数据统计分析,以多样图表形式(表格、地图、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直观展现排放数据及其变化趋势,也可按照不同指标统计分析或对比分析数据,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制定。 排放数据分指标饼状图界面示例图 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通过配额或减排量资产登记、资产交易管理、履约规则、排放量与配额预测、各交易试点实时碳价五大模块实现对企业资产的综合评估与预警,辅助企业进行资产管理或碳交易决策分析。 实时抓取碳价界面示例图 2 定制化功能 除通用基础模块外,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开发更多辅助模块,比如节能减排项目管理(从项目实施的流程和成本回报角度进行项目评估与管理)、碳资讯浏览(碳排放、碳交易或节能减排技术、低碳培训课程等多类资讯)、文档管理(包括生产、能源、排放、核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集中线上管理),以及更加深度的决策分析模块(嵌入决策分析模型,辅助企业进行排放或交易管理决策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方面,钢铁行业碳管理系统注重系统的兼容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对内,碳管理系统可与企业生产、能源管理系统打通,对外可与报送系统、核查系统、碳交易系统对接;降低因数据重复填报、手动填报产生的额外成本。因此碳管理系统的设计须更加全面兼容,预留接口。 对数据,一方面保证其录入手段的便利,丰富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允许用户从不同验证文档添加同一数据完成交叉比对;另一方面须对录入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审核验证,使用阈值或不同计算公式的形式验证数据,并且保证系统已添加数据的安全; 另外,基于行业特性原因,钢铁碳管理系统注重碳相关标准的灵活性,比如核算指南、补充数据表、监测计划不同版本的切换; 结语 碳阻迹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软件及咨询服务提供商,已实施开发建材行业(水泥、玻璃、陶瓷)、钢铁行业、民航与电力行业的碳管理系统,如您对行业碳管理软件开发有更多看法或开发意向,欢迎联系探讨。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3,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鲁振宇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3 19
View 2115
低碳心理学——你为什么做不到低碳?【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3

View:19

在当代社会,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整个社会风气已不再像上个世纪战争时期那么不受约束与混乱,再加上法律的日益完善,人人心里都有一把道德尺,可以说“即便恶小也不为”已然成为了常态;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品质的逐渐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喜欢去追求“善”。那么问题来了,比起随处可见的献爱心、募捐,大家对于“低碳”的态度好像比较冷淡. “低碳”,有那么几个意思相近更通俗易懂的词,既“绿色”、“环保”。“低碳”并不是说少烧点煤炭,更准确的应该是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异常”、“温室效应”相信大家都不会对这些词汇感到陌生,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元凶就是过多的温室气体。尽管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报道过不少这些气候问题造成的极具破坏性的结果,例如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但好像并未敲响人们心中的那口警钟,环顾四周,身边有多少人是追求低碳的狂人分子,有多少人会如同做敬老爱幼般自然自发的去做低碳这件事的。答案好像是没有,那么,为什么人们做不到低碳?为什么你做不到低碳?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当一个个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时,有些行为其实并不是个体本生决定去做的。正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社会心理效应,而你做不到低碳,最有可能是一下两个效应的锅:“责任分散效应”与“社会懈怠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低碳”,乍一听上去,是一个较大、较空、较远的一件事。这件事的社会认知度远远比不上“无偿献血”、“募捐”或是“节水节电”这类深深扎根于人们脑海中的词汇。但明明由于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的确确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边的人却有时连少开一天车都做不到。这种现象不能单单就归纳于是因为道德沦丧或是所谓的思想禁锢。在面临不同的事件中,人们所背负的责任感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如果说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你个人的行为而一手造成的,而结果是影响了全球75亿人口,那么,你不去做“低碳”所要承受的心理代价是极高的(如果你是个正常人而非是要毁灭世界的恶霸的话);而实际上,造成气候变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并不是由一个人造成的,并且也不是一个爆发事件,低碳这件事的责任就被所有人、被时间所分担,造成责任分散,而个人不去低碳所要付出的心里代价是极低的,因为他会想:“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问题,我不想低碳,由别人低碳去吧;我现在不想低碳,我以后再去低碳”,从而最终造成众人皆不追求低碳的结果。 “社会懈怠效应” 社会懈怠效应(social loafing)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如同上文所提到,要减少全球碳排放量,需要全球人民一起付出实际行动,而往往个人责任感会被群体划分而弱化,从而导致行动不积极甚至于不行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  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给群体分配减排目标的情况下,个体的低碳行为是不记名的,个人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因为被考察的是最终整个群体的成。所以,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因他它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产生一种“我就算做的再好也不会有人来鼓励我、奖励我”,这使得他为低碳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  社会认知的作用。简单来说,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亦或是“近墨者黑”。低碳有时候是与生活舒适度背道而驰的事情,在群体中的个体,一旦有一个人偷懒了,去追求舒适度,不去努力的做好低碳了,那么其他人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 第三,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其实,为什么人们做不到低碳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解释就是,社会中大部分人还在为生存摸爬滚打,要考虑、要烦恼的事情堆积如山,“低碳”这件事还轮不到自己去考虑。而我也同样认为,在现在没有明确制度的规定下,“低碳”这件事儿跟“献爱心”一样,有能力的人可以多出一些力量,成立些低碳研究所,低碳基金会什么的,促进“低碳”发展。而如果一旦有一天,“低碳”如同水、电、煤气一样给每家每户都按上一个计量表,再辅以收费制度,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不得不去考虑“低碳”,也就跟社会心里效应脱开了关系,毕竟已经涉及到了自己的日常基本生活。 要做到全民低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也并非是毫无办法,除却强制的政策、法律约束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鼓励、激励大家去进行低碳生活的,这里先卖个关子,之后会跟大家分别从“个人”和“企业”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低碳。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2,新年新光景,“绿色工厂”打call!-- 碳阻迹骆虎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

2018-03 12
View 2100
新年新光景 “绿色工厂”打Call!【碳阻迹原创】

Date:2018-03

View:12

前言 春暖花开日,一年两会时。2018全国“两会时间”进行中,今天正值3月12号我国的 “植树节”,一个充满着绿色生机的节日。如果说全国各处的种植新树苗的活动,为我们带来的是身边的一抹绿色和生活小环境的改善;那么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则展现了我国期望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绿色制造水平的同时,带动全产业链绿色提升;携手上下游企业“走出国门”服务全球工业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力,为我国一步一步落实《2025中国制造》打开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工业绿色发展大门。 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绿色制造体系之“企业绿色工厂篇”,主要介绍绿色工厂的背景与定义、评价体系框架、评价指标、申请工作内容、以及政策扶持等,让我们一起更深入了解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中绿色工厂方面的相关事宜。 1、背景与定义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和开展绿色评价。《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 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进一步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详细阐述了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十三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工厂是绿色制造的主体。对绿色工厂进行评价,有助于在行业内树立标杆,引导和规范工厂实施绿色制造。2016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等一些列的文件指南,提出了“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工厂”的目标。 2、绿色工厂评价体系框架 绿色工厂应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以及制造过程中人的职业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想,优先选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满足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绩效的综合评价要求。绿色工厂评价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3、绿色工厂评价指标 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具体要求包括基本要求和预期性要求。基本要求是纳入绿色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必选评价要求,预期性要求是绿色工厂创建的参考目标。绿色工厂必须满足各项基本要求,总分为100分,其中基本要求占比58.5分,预期性要求占比41.5分。据悉最终获得85分以上的企业,才有机会通过绿色工厂的评审考核。绿色工厂主要评价指标如下: 4、绿色工厂申请具体工作 5、工作流程 注:为确保评价质量,同一法人的第三方机构(包括与其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本批次绿色制造体系评价项目(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总计不得超过15项。 6、政策扶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工信部将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绿色信贷等相关政策扶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政府优先采购。各地要积极争取协调地方配套资金,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项目列入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重点。鼓励金融机构为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园区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 据碳阻迹了解的的情况来看,各地区补贴资金有所差异,总体补贴力度还是挺大的,鼓励地区一般绿色工厂申请成功的补贴金额为40-150万 。难度虽然有些许大,但对企业有诸多的益处。企业内部可通过分析和优化能源资源结果,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成功申请绿色工厂后,可争取/获得可观的资金补助;更有机会参与绿色工厂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同时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其实,不少企业通过前期绿色转型努力,基本具备了申请绿色工厂的能力。建议有意申请绿色工厂的企业提前筹谋,积极准备,向地方政府咨询本地区的具体扶持政策,与具有第三方评价资质的机构接洽并确认委托评价任务。碳阻迹可向企业提供绿色工厂申请的详细资料与文件,同时碳阻迹已与相关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可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绿色工厂申请咨询业务,并协助企业完善自身的申请能力,以及相关“硬”指标的认证业务——主要涉及三体系的第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和生产净化(清洁生产审核体系)。有绿色工厂申请意愿的企业,也可致电碳阻迹详细咨询。 7、绿色工厂获批数量 截止目前,工信部已公布二批绿色工厂名单,总计有409家企业获得绿色工厂挂牌。全国各地区具体数量情况如下表: 序号 地区 第一批数量 第二批数量 小计 1 北京 8 4 12 2 天津 1 4 5 3 河北 17 5 22 4 山西 3 1 4 5 内蒙 3 7 10 6 辽宁 5 1 6 7 吉林 5 5 10 8 黑龙江 1 2 3 9 上海 2 2 4 10 江苏 22 26 48 11 浙江 4 10 14 12 安徽 6 25 31 13 福建 3 2 5 14 江西 8 5 13 15 山东 22 15 37 16 河南 2 8 10 17 湖北 2 5 7 18 湖南 3 12 15 19 广东 27 23 50 20 广西 4 2 6 21 海南 1 1 2 22 重庆 6 4 10 23 四川 7 4 11 24 贵州 1 2 3 25 云南 4 4 8 26 陕西 3 4 7 27 甘肃 1 1 2 28 青海 1 2 3 29 宁夏 4 2 6 30 新疆 9 12 21 31 大连 2 1 3 32 青岛 4 1 5 33 宁波 2 4 6 34 深圳 8 2 10 总计 - 201 208 409 除港澳台外,目前全国仅西藏地区还没有企业获批绿色工厂,笔者建议想发展西藏地区业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特别关注下: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西藏天地绿色饮品发展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月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藏高原天然水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绿色发展状况。2017年8月29日-9月1日,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燕曾带队赴西藏实地查看过这些企业,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企业有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有成为绿色工厂的潜力。 结束语 作为碳管理咨询及软件平台开发领域的研究者和创新者,碳阻迹一直密切关注着全国节能低碳行业的“碳管理”、“绿色制造”相关政策及市场格局,并为有关政府和企业提供能了多次定制咨询服务,至今与碳阻迹接触及合作过的企业和园区中就有不少已成功获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目前,距离国家“2020年建设千家绿色工厂”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碳阻迹将继续以专业的能力和标准的服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成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社会的推动力!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国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正在大踏步前进,我们也衷心的为不断腾飞的中国欢呼,为全国的绿色工厂 “打Call”! 2018碳阻迹原创回顾 1,碳资产管理系统前瞻 -- 碳阻迹晏路辉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