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阻迹
2020-02 24
View 1279
环保奥斯卡——“地球卫士奖”中国获奖者盘点【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2

View:24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堪称环保领域的奥斯卡金像奖,这一年度奖项旨在表彰对环境产生了变革性积极影响的杰出人物。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全球500佳”评选活动,这就是“地球卫士奖”的前身,2004年“全球500佳”停止评选,设立“地球卫士奖”代替。   至今,联合国共颁发93座地球卫士奖杯,从国家元首到基层活动家,从世界领袖到环境保护者,再到技术发明家,获奖者遍布各个阶层,其中22位世界领袖,57位个人获奖者和14个团体和组织。   奖项设置 “地球卫士奖”设立之初,奖项没有设置分类,自2009年开始设置四个奖项类别:   政策领导力奖 — 旨在颁授给那些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表彰他们为国内或全球环境带来的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激励与行动奖 — 旨在表彰那些采取大胆环保行动,通过自身影响力激励他人参与保护地球的个人或组织。 商界卓识奖 — 旨在颁给那些向现状发起挑战,证明环境可持续性与企业盈利并不冲突的个人或组织。 科学与创新奖 — 旨在授予给那些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极大拓展了人类知识和技术边界,对环境产生深远且积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自“地球卫士奖”设立至今,中国已将8座奖杯收入囊中,获奖者包括著名演员周迅、摩拜单车、蚂蚁森林等这些我们熟知的名字,那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又因何获此殊荣? 2005年首届地球卫士奖获奖者: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名誉主席周强 环保贡献: 发起保护母亲河大型环保公益项目,保护黄河、长江及其它江河流域生态环境,面向社会公众,倡导绿色文明意识,筹集社会资金,资助生态恶劣地区建设绿色工程,推动国家生态建设。   在首届斩获奖杯之后,2006-2009年这四年时间里,中国无人获奖。   2010年获奖者:演员周迅 获奖类别:激励与行动奖 环保贡献: 周迅自2008年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借助她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帮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绿色消费等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自担任亲善大使以来,周迅积极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她从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减少自身碳足迹。适逢外出,她都会自备筷子、水杯及环保袋,来呼吁他人使用可循环利用产品。她每年计算个人汽车行驶公里数和飞行里程,每200公里便出资栽种三棵树来抵消相应的碳排放量。   2011年获奖者:远大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张跃 获奖类别:商界卓识奖 环保贡献: 张跃带领远大集团,秉持着为了人类未来的理念,致力于生产节能环保型非电中央空调等产品,提高能效、降低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远大所有产品累积起来已减排约9000万吨二氧化碳、100万吨二氧化硫和1万吨氟氯烃。自2001年以来,远大一直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成员,2008年,它加入了气候小组,这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商界领袖在国际上合作,推进智能政策和技术,以减少全球排放,加速清洁工业革命。   2017年的地球卫士奖共评出6位获奖者,沉寂多年的中国队一举拿下“终身成就奖”、“商界卓识奖”和“激励与行动奖”三项大奖,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   2017年获奖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获奖类别:终身成就奖 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环保贡献: 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曾经是千年荒芜、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极度贫困,王文彪和他的亿利团队30年前发起了治理沙漠的“马拉松”。30年来,他们不忘初心、含辛茹苦、坚持坚韧,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硬是让6000多平方公里的千年大漠变成了绿水青山,让那里的10多万群众摆脱了贫困。   2017年获奖者:摩拜单车 获奖类别:商界卓识奖 环保贡献: 摩拜单车采用智能无桩共享单车模式,旨在用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的方式,让人们更加便捷地骑行,从而缓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城市问题。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为全球12 个国家超过 200 个城市提供智能共享单车服务,摩拜全球用户骑行总里程超过 182 亿公里,这相当于减少了 440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当于每年路面上减少了 124 万辆汽车。摩拜单车希望与社会各界一起,拥抱绿色出行理念,共同创造一个面向未来,以低碳出行为驱动的绿色经济。   2017年获奖者: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获奖类别:激励与行动奖 环保贡献:塞罕坝曾是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由于过度伐木,塞罕坝变得贫瘠,沙粒从北部沙漠吹进北京。1962年,数百名林业工作者开始在该地区植树。经过三代建设者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   2018年获奖者: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获奖类别:激励与行动奖 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环保贡献: 这项工程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为花5年时间,从浙江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19年获奖者: 蚂蚁森林 获奖类别:激励与行动奖 环保贡献: 支付宝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通过技术激发和调动起全球用户的绿色行动,用户通过在“蚂蚁森林”里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在手机里“种树”。用户每养成一棵树,“蚂蚁森林”和公益伙伴就会在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截至2019年8月,5亿“蚂蚁森林”用户累计碳减排792万吨,在荒漠化地区种树1.22亿棵。   2017-2019年中国绿色创新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地球卫士奖,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环保人士和优秀企业获得“地球卫士奖”,用实际行动引导和激励人们保护环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绿色生态理念和成果。

2020-02 17
View 1320
新型冠状病毒、“气象病”和碳足迹:人类和自然的对弈【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2

View:17

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北京、广东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有研究认为:许多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出现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未来,新的病毒可能将不断地被发现。    另外有研究者在调查了全球变暖与数千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之间的联系之后推断,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气象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这里出发,讨论疾病和气候环境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是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国家的大规模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一些疾病,比如南美洲霍乱的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日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会导致疟疾、腹泻、热应激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在2030年到2050年期间,每年将有更多人死于气候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是能够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的,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疟疾、腹泻、热应激、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等。它们被称为“气象病”。 全球气候变暖与健康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的活跃因素。在古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关于季节和健康就有了这样的描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因为春夏阳光充足,适合多晒太阳补充阳气,秋冬湿冷阳光少需要适合调理身体的阴湿以防生病。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比原来更加的多变,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资料显示,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 “气候与健康”的搜索量是很小的,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年来居高不下。 有专家指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气象因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图片来源:网易)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在这三个问题中,全球气候变暖受到最多关注也最亟待解决。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英国气象局共同发布了的《气候状况》的报告里可以看到,超过48个国家160个研究机构的300名科学家确认,过去十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正在持续暖化。 气候变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具体挑战 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 在未来,这种热效应可能变得更加频繁、广泛和严重。由于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代表的疾病或死亡人数也会增加。 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主要有这些: 哮喘、过敏和呼吸道疾病 气候变暖会改变植物生长周期,导致过敏增加。持续的干旱会使空气中灰尘变多。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的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升高引起的空气颗粒污染增加,以及高温、热浪、空气质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 传染病媒介与动物传染病 气候是影响传染病媒介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传染病几种主要原因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证明,气候变暖正在融化覆盖人类和动物尸体的冻土层,并侵蚀了牧民埋葬死者尸体的河岸。而一些细菌可以在冻尸中存活上百年,在解冻之后被释放出来的病菌如果进入供人饮用的地下水,将会造成疾病的传播。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全球可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事实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北极海冰面积退缩,全球大范围的降水量变化,海水盐度变化、风场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等。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可以影响安全的饮用水、充足的食物、安全的居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公众健康所必需的条件,给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带来直接挑战。 以下是从具体气候变化角度,看它给人的健康所带来的一些具体影响: 1,极端天气气候挑战人类健康 热浪。热浪可以导致死亡率在短期内升高。在极端高热天气中,大多数和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的人都患心血管疾病或者呼吸系统疾病。 (图片来源:百科网) 寒潮。寒潮一直是北纬地区的一个问题。几小时内的迅速降温给户外的人们,比如流浪者和户外工作者带来威胁,另外,老年人和体质比较需要保暖的人群面临更大的威胁。 干旱。干旱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营养失调、传染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极端干旱条件导致饮用水的缺乏,也会引起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疾病的传播发病。另外,升温可能引起的江河径流量减少,也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 2,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例如随着全球变暖,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就就将影响亿万人。“首先,全球变暖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将增加,这两种通过蚊虫传播的疾病范围会扩大。举例说,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在20℃时,恶性疟原虫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蚊子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一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研究表明,过去十多年北半球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蚊子得以在大范围内滋生。疟疾和登革热这两种疾病正是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它们影响到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人民健康。它们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和医疗水平比较差的国家影响将是最大的。 值得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一些新病毒。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可能产生出新的变种。对新兴病毒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许多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图片来源:搜狐网) 3,高温热浪威胁人的健康 2003年夏季,热浪席卷全球,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近千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高温热浪的增加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很常见,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当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 采取行动保护健康 气候变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健康威胁严峻,我们要采取行动,保护健康。 碳足迹衡量的是你的交通、取暖、降温、照明和其它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减少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会大大有利于人的健康和自然环境。一些国家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如果转而进行更多的步行和骑车,会减少碳的排放,增加身体活动,减少肥胖、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病率。 (图片来源:网络) 有的家庭以固体燃料为主要的家庭取暖和炊事能源,如果转而使用更清洁的燃料和节能炉灶,将会使空气更清洁,并减少室内污染造成的疾病。 原创系列: 1, 2019低碳的困惑【碳阻迹原创】2019-2-18 2,【碳阻迹原创】绿色消费 2019-3-18 3,【碳阻迹原创】低碳社区 2019-4-18 4,【碳阻迹原创】 办一场轰轰烈烈的低碳活动 2019-5-18 5,【碳阻迹原创】碳账户平台搭建清单 2019-6-18 6,【碳阻迹原创】环境伦理学 2019-7-18 7,【碳阻迹原创】中国低碳十大事件 2019-8-18 8,【碳阻迹原创】一个包裹的绿色旅程 2019-9-18 9,【碳阻迹原创】详解碳中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9-10-18 10,【碳阻迹原创】低碳大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2019-11-18 11,【碳阻迹原创】浅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必要性( 附梅西、戈尔、索尔海姆们个人碳足迹困境的观点) 2019-12-18 12,【碳阻迹原创】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含2019低碳十大事件)2020-1-18 13,【碳阻迹原创】为何动物永远要替人类买单?2020-2-10

2020-02 10
View 1461
为何动物永远要替人类买单?【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2

View:10

写在最前面的祝福:         随着元宵节的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啦,小伙伴们是不是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天远程办公?或许大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开机密码,但一定没有忘记想抓到那个吃蝙蝠的憨憨......         相信疫情总会过去,中国人从不畏惧在逆境中前行,大家还是要整理好心情投入到崭新的生活和工作中,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平安健康的战胜此次疫情,向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服务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将由碳阻迹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近期热点话题的一些分享和思考,又名“替罪动物们的大型出生现场” 澳洲的山火持续了四个月,在我们关注澳大利亚政府如何灭火时,几条大规模猎杀骆驼的新闻突然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别处,新闻中媒体试图将射杀野生骆驼的原因归结为缓解气候变化,评论区马上出现了对澳洲政府猎杀骆驼行为的讨伐。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即使不出现山火,澳大利亚政府还是会定期猎杀野生骆驼的。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叫做阿拉伯单峰驼,本就是入侵物种。又由于其寿命高达五十年,生育期长达三十年,繁殖数量速度惊人,已经威胁到了牛羊这两个澳洲的优势品种,以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骆驼的的射杀与其排放温室气体无关。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或许有些疑惑,既然射杀骆驼是“合理操作”,为何还说骆驼的死是为人类买单呢。听我慢慢道来。首先为大家科普澳洲政府的基本情况,澳洲政府为联邦政府,并非中央集权型政府,联邦政府仅仅负责税收贸易等等领域,各州人民及各州内部政务,均由各州政府管理。像本次新闻涉及到的野生骆驼的泛滥区域,就属于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区域(暂称此区域为A州),而山火爆发的地方为雨林、草原气候(暂称此区域为B州),两事发地巧妙避开,属各自州政府管理,州政府间无权跨州执政,也并非围魏救赵。下图便一目了然地表示了骆驼与山火的地理位置。 B州政府利用两事件发生时间相近的特点混淆视听,先大肆宣扬A州政府宰杀骆驼的行为再将宰杀骆驼的原因曲解成缓解气候变化,试图引起民众对A洲政府这种残忍行为的控诉,以转移自身擅离职守和官员渎职的舆论压力。也就是说,救火不利的是澳洲B政府,但正常猎杀野生骆驼的澳洲A政府也被不了解真相的普通民众联合唾骂,而骆驼们又被扣上导致气候变化和增加极端天气引发山火的帽子。所以说这些野生骆驼的死是买了B州政府救火失职的单。 野生骆驼,既然你们注定死亡,不如再背上一口黑锅。 严格来说,比起度假小能手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救火失职造成的碳排放(据悉或达到2.7亿吨)骆驼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似乎仅仅是冰山一角,更不用说和澳大利亚一贯蓬勃发展的养殖业相比了。或许野生骆驼作为入侵物种的确对澳大利亚造成了伤害和威胁,但它们绝不该因排放了温室气体而被猎杀。 对于不称职的官员,想送上流浪地球中的一段台词与之共勉。 最初 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场山火 一次旱灾 一个物种的灭绝 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这种现象绝不止澳洲,就说当前,想必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家依然在被疫情困扰,翻开几篇关于疫情的报道或文章,不难发现这句话,“推测感染源是携带病毒的动物”。又是动物,这样看来动物的存在对人类真是不太乐观。 那既是动物携带,为何总是人类遭劫遭难呢?(老师说愤怒到讲不出话来的时候就甩一张图) ……这还能怪动物么,你品,你细品…… 野生动物自有其不便与人亲近之处,不然为何称之野生,敬而远之,疫情必不至此。埃博拉,艾滋,SARS病毒的传播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草草粗算,微生物,细菌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4亿年,而我们变为人,从农业时期开始算不过区区一万年,一万年和34亿年相比,谁更有资格在这个地球存在,谁更应该对谁的栖息地保持尊重,结论不言自明。近代飞速的发展让人类对地球所有生物趾高气昂对付出的生态代价不屑一顾,当我们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势必会收到来自其他生命的反噬和制裁。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类,似乎也并没有放过宠物的意思。 “听说家中的宠物猫狗也可能携带这种病毒” “真的吗” “好多人传呢,快回家处理了吧” “好吧,我赶紧通知一下亲友” 于是各地网友纷纷“大义灭亲”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指出没有证据显示猫狗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几天时间内多少宠物猫狗蒙冤惨死笔者不得而知,望今后面对纷乱信息大家能够独立思考,学会辨别,敬畏生命。 此次疫情的病毒是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侵害,但即便今后人类学会对其他生命保持敬畏也未必能够保证没有类似情况发生,据悉,《scientific report》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北极的海冰大量融化,冰雪融水给北太平洋的哺乳动物海豹送去了新型的致命病毒Phocine distemper virus,与人类相距甚远的海豹也摆脱不了为人类买单的命运,虽然暂无证据显示人可能感染此种病毒,但气候变化势必为人类解锁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这些未知领域是否存在人类无法控制的病毒,病毒一旦爆发是否会威胁人类的生命,人类能否承受的住气候变化的全部后果,是否需要加大缓解气候变化行动的强度......这值得每个决策者,每个地球公民深思。 笔者也是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引发山火的心痛之余发现无良人类连几只骆驼也不放过而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这种操作如此可恨竟也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伟大人类的蜜汁操作真是层出不穷屡试不爽可也让动物们应接不暇消受不住。具有高度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的人类为何迟迟找不到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方法。 但愿民众还没有忘记SARS疫情过后迅速复原的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产业链,不要在这次疫情后重蹈覆辙。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何尝不是保护人类自己。请记得人类不过是万千生命中的普通一种,不能万事从人类的角度出发,做事情不仅要考虑人的伦理,也要考虑对整个环境生态伦理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也终于深刻理解了为何有人常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若人不作恶,定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2020-01 18
View 1599
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含2019低碳十大事件)【碳阻迹原创]

Date:2020-01

View:18

自2019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2019年2月18日),碳阻迹服务号定期每月18日20:00发布一篇原创文章,转眼已经到了年末岁尾,这是年度原创系列的第12篇文章了,也是最后一篇文章。这里感谢所有关注着持续的关心和支持,2020我们再接再厉,做更多的原创,多看多想多写,与大家共勉! 在按原计划分享“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之前,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2019年的十大低碳新闻,重温过去,展望未来。 一、碳中和蔚然成风 随着《巴黎协定》宣布全球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2019年许多地区(欧盟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性)、国家(英国立法确定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企业(Burberry 宣布计划于 2022 年完全实现碳中和目标、奔驰宣布2039年实现碳中和、大众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微软甚至宣布2030年实现碳负排放等)纷纷提出了他们的碳中和目标。 中国尽管没有宣布国家的碳中和目标,但相关部委已经开始行为,为碳中和的实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6月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指导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很欣慰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活动加入了碳中和的行列,比如2019年的杭州马拉松、Unleash深圳大会等。 二、蚂蚁森林连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及灯塔奖 蚂蚁森林作为全球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碳账户平台,在2019年可谓大丰收,用户量超过了5亿,种树超过1亿棵,在2019年9月的纽约气候峰会上荣获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在2019年12月的马德里气候大会上荣获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最高奖项“灯塔奖”。 蚂蚁森林的成功令人振奋,也给了中国其它企业或者类似产品足够的自信,中国在环境领域对全球的贡献也可以像经济对全球的贡献一样巨大。 三、垃圾分类大势不可逆 上海在2019年7月1日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后,不仅是上海,全国各个地区(至少全国46个无废城市试点)都掀起了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热潮。与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不断涌现,而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公众居民的分类意识确实得到了提升,从目前的效果看,上海垃圾分类半年后有小区垃圾减量35%,这也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碳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北京也将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其它无废城市试点也将陆续将强制垃圾分类排上日程。 四、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 青年参与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2019年5月28-29日,来自9个国家的12所世界知名高校在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学生活动、绿色校园、公众参与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工作,引领全球大学共同践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学使命。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也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对大家就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给予的共同关切表示赞赏,期待同学们为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积极作为。 更多信息请关注:清华大学 五、中国碳交易负重前行 中国国家碳交易在2017年12月19日宣布正式启动,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尽管离真正交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看到积极的进展:控排企业碳排放信息报送以及核查如期实行、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财政部《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电力行业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发电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技术指南》的发布都为碳交易的真正落地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公众人物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正向影响 我们不可否认公众人物对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向影响,“瑞典环保女孩”Greta尽管被诟病其宣传过程中的高碳以及过激的言语等,但不可否认公众人物本身的影响力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推进低碳消费等是非常高效,也是非常稀缺的。 郑爽参加马德里气候大会的演讲阅读量突破7亿,戈尔、王石们持续努力的推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其逐步在生产生活中落地实施,使更多的普通人、企业了解并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七、极端气候灾难频发 2019年,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灾难频发。英国慈善机构Christian Aid近日表示。今年至少有15起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七起自然灾害的损失至少达到100亿美元。自9月以来,澳大利亚大火已经连烧4月,5亿动物惨死、1/3考拉丧生,在本次大火发生之前,澳大利亚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已比人类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4℃,其比如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要高0.3℃。 2019年的地球超载日第一次进入八月之前了,来到了7月29日(相当于到7月29日这天,全球就已经用完了2019年地球能够提供的资源)。 受温度上升影响,到2050年,全世界目前用于种植咖啡的土地有一半以上可能不再适合种植。同时,全球森林和绿地的消失将进一步破坏对维持湿地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除了香蕉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某种更为顽强的致命真菌出现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外,咖啡也是另一种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消失的资源。 八、产品碳足迹中国团体标准发布 低碳消费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和接受,而推动低碳消费者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产品碳足迹”标签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为建立健全产品碳标签认证评价体系,引导中国企业低碳转型升级,促进绿色贸易,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相关产学研用单位2018年先后启动编制了《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低碳建筑产品碳标签评价规范》、《LED道路照明产品碳足迹评价》、《微型计算机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移动通信手持机碳足迹核算技术规范》、《液晶显示器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等10余项团体标准,并正式发布了《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LED道路照明产品碳足迹评价规范》两项标准,在2019年度对标准进行逐步的落地应用和实施。更新信息,请查看:产品碳足迹及碳标签团体标准发布 九、减塑成为2019最热门的环境议题之一 2019年最热的环境议题之一(或许可以把“之一”去掉),就是减塑。根据“废弃物新观察”的信息,2018年10月底,在印尼召开的“我们的海洋”大会上,艾伦·麦肯阿瑟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目前,已有400多家全球领先公司企业加入,这些企业代表全球20%塑料包装生产量,该承诺联合企业、政府和各非政府机构,承诺到2025年100%实现可回收,可堆肥,使用超过25%的再生材料。企业落实减塑的更多信息:宝洁、多芬、可口、百事、雀巢等多家品牌推动包装减废 十、互联网公司数据中心碳减排成为新的热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根据Google之前的数据,每Google搜索一次产生的碳足迹是0.2克,主要排放来自于支撑互联网平台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时代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能耗大户。中国数据中心去年产生了99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约2100万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排放量。 人们在通过互联网获得了便利,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很多因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却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产生了数据中心的碳排放。究竟网购和线下购物哪种方式更低碳,请参考之前碳阻迹的一篇原创:绿色消费 根据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发布的《点亮绿色云端: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1,608.89亿千瓦时,超过上海市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到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进一步大幅增长66%至2,667.92亿千瓦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公司也纷纷采取不同措施降低其数据中心的碳排放,例如Facebook将数据中心放到北极圈附近,利用自然低温降低用电量,从而减少碳排放;阿里巴巴将数据中心放到千岛湖;腾讯的服务器则在贵州的山洞中。 【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 低碳消费继续推进,2019年也很欣喜的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体现碳足迹或碳减排信息,这也正是碳阻迹的理想和目标。 2019年碳阻迹在向着“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目标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与诸位分享: 1,碳智汇-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累计收集数据突破6万条 (微信小程序搜索:碳智汇); 2,开发了产品碳足迹碳减排计算分析平台-碳云(http://ccloud.carbonstop.net); 碳云Ccloud是碳阻迹推出的一款碳足迹评价的软件,它遵循生命周期理念,按照ISO及PAS等国际通过标准进行设计。 碳云Ccloud根据中国的用户习惯做了本土化的创新,除了可以计算产品碳足迹外,还可以计算其在不同情况下的碳减排量,用户根据软件提示即可一步步完成信息录入,并生成对应报告。 碳云Ccloud融入了碳阻迹团队积累6年涵盖全球200余个国家的6万条碳排放因子数据,碳云的特点是数据开源,用户可以清楚看到并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数据对应的来源、年份以及其它额外信息,方便快捷。 3,与合作企业(菜鸟、钊易、再造衣银行、盈创、一撕得等数十家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了产品碳足迹碳减排核算案例,产品包括了若干种纸箱的产品碳减排、可使用20余次的快递信封、用塑料瓶渔网等废弃材料做成的时尚再造衣等等; (图片来源:再造衣银行碳减排项目) 4,同时正逐步推进与各大超市、卖场、电商平台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合作; 碳阻迹团队与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合作机构共同推进连锁行业快消品碳足迹和碳减排核算的工作。 5,研发新技术,2020期待新突破。 对于新技术的利用,是碳阻迹创业路上一直的追求。2020年,碳阻迹团队也将借助新技术、新方式推动产品碳足迹碳减排的落地工作,让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身边产品的碳排放信息,从而为低碳消费助力。 尽管我们离终极目标仍然很远,但幸运的是一直在路上,幸运的是一直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继续前行,幸运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正一点点的接近目标。 2020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新的十年,我们有太多期待。低碳消费和生产这件事情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作为一家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碳阻迹责无旁贷,希望通过我们不断推出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与优质的合作伙伴们2020携手前行,在让消费者更便利、有温度地参与低碳行动这件事情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祝大家过一个温馨、快乐、纯粹的春节,暂时少谈工作,多陪家人! 节后见! 原创系列: 1, 2019低碳的困惑【碳阻迹原创】2019-2-18 2,【碳阻迹原创】绿色消费 2019-3-18 3,【碳阻迹原创】低碳社区 2019-4-18 4,【碳阻迹原创】 办一场轰轰烈烈的低碳活动 2019-5-18 5,【碳阻迹原创】碳账户平台搭建清单 2019-6-18 6,【碳阻迹原创】环境伦理学 2019-7-18 7,【碳阻迹原创】中国低碳十大事件 2019-8-18 8,【碳阻迹原创】一个包裹的绿色旅程 2019-9-18 9,【碳阻迹原创】详解碳中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19-10-18 10,【碳阻迹原创】低碳大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2019-11-18 11,【碳阻迹原创】浅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必要性( 附梅西、戈尔、索尔海姆们个人碳足迹困境的观点) 2019-12-18 该系列原创由碳阻迹服务号每月18日晚上8点准时发布,欢迎关注。

2019-12 18
View 2207
浅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必要性( 附梅西、戈尔、索尔海姆们个人碳足迹困境的观点)【碳阻迹原创】

Date:2019-12

View:18

COP25刚刚落下帷幕,尽管再次加时谈判,取得的进展却难以令人满意,主要的争议仍是来自于《巴黎协定》第六部分,关于全球碳市场的建立以及如何确定全球认同的碳减排会计核算准则(避免重复计算等问题),主要的争议问题还是一拖再拖,大家似乎在寄希望于时间可以解决一切。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认为,2019年是全球遭遇前所未有气候变化影响的一年,而本次大会难产的成果与气候变化迅猛的影响相比显得苍白。“大会最终的决议没有反映出科学要求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没有回应正在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的诉求,更没有保证《巴黎协定》的环境完整性,全球气候行动的整体形势正在面临严峻挑战。”詹妮弗·摩根说。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开了25届了,谈判进程总体来说是非常低效的。从历史上看,气候谈判的成功基本都是建立在大国之间在气候大会之前已经基本上谈拢的基础上。对于气候谈判本身而言,气候变化大会上似乎更多只是一个形式和过程了,指望各国谈判代表在短短两周闹哄哄的谈判讨论中形成共识和结论,并不现实。这需要中美联合声明、中欧联合声明、基础四国联合声明等等主要利益集团之间提前达成共识,重要角色的双边合作是多边达成共识的基础。 好比一个项目合作, 大领导之间没有就项目框架内容和价格预算达成一致,指望技术人员相互讨论就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从目前的谈判来看,似乎带给人们消极和负面的信息更多,每年举办气候大会,数万人从全球各个角落聚集到一起,除了劳民伤财,碳足迹也是非常可观的。现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似乎更像是一个party show,是企业、民间机构的舞台,这方面的意义更大一些。本文将从气候大会的正面影响力和环境负影响进行分析。 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影响力 联合国气候大会一直是环境低碳领域的人心中神圣的存在,感觉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是去参与到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进程中。读书时代也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参与到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神圣工作中,这种经历肯定也对自己提升国际视野有很大帮助。 笔者第一次了解COP是在2009年,当时还懵懂的申请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参会名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后来如愿以偿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得益于2012年当时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选拔和Cathy姐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2012年跟现在奥北环保的剑超以及身在新加坡的Wilson在多哈COP18共居一室,度过了“艰难”而又难忘的岁月。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大家都特别兴奋,很想知道气候谈判代表们到底在谈什么,几个小伙伴就花了很多时间去跟谈判的内容,跟着他们谈判到深夜两三点,然后第二天继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这次在马德里看到好几个童鞋发的朋友圈,也能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第一次参加COP的激动心情。 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影响力一直都在,对于个人来说,去联合国气候大会是一种视野的提升,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展现机会,很多企业都期盼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进行展示,将之视作气候变化低碳领域至高无上的舞台。在与不少企业交流过程中,提到有机会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展示,企业负责人眼里是放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影响力、意义和价值还是非常大,非常有必要持续办下去。 戈尔、梅西、索尔海姆们的个人碳足迹困境  尽管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正向影响力显著,然而长年的低效谈判、巨大的经济投入以及大会碳足迹本身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笔者最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参加气候大会的代表或者是平常主张环保的代表或者是公众人物被当作不环保的典型。 例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被质疑,认为其虽然一直在提倡环保,号召全球应该减碳环保,而自己家一年的用电量可供美国一般家庭使用21年,游泳池加热用的电相当于6个美国普通家庭一年的耗电,戈尔团队的回应是其自身通过购买绿色能源实现了自身的碳中和;房子用电来源是高排放来源,自己并不可控;并且他的房子不光是住宿还用于办公等等。这些解释和理由是否足够充分?  世界足球先生梅西等近期也被环保人士诟病其一年的碳足迹超标,主要归罪于常年的飞行比赛产生的交通碳足迹(坦率说文中披露梅西的年度个人碳足迹为20吨,这个数字其实还是比较保守的,正常来说,一次国际飞行往返的碳足迹在3吨左右,而梅西们由于工作需要,一年飞行的次数应该远远超过6次了)。 而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去年突然离职的原因竟然是他的差旅过多,差旅费用超标以及造成的碳足迹过多。 每个前往COP的参会人员,身背3吨的碳足迹来参加1-2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是否是解决气候问题正确的打开方式,能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以上这几个案例共同的问题就是公众环保人物、在某些方面对社会有正向影响力的人物,因工作需要产生的高碳足迹应该如何被正确看待。  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首先客观看待公众人物对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正面贡献,他们的工作和活动确实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并且采取了行动,如果按照以“小罪换大功”的说法,这应该是被鼓励的;公众人物对于环保低碳话题的破圈确实起到圈内人不可能实现的效果,例如郑爽本次参加COP25带来的破圈效果,至少在其自身粉丝的关注、吸引媒体关注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相比起其正面影响力以及对本件事情的推动力来说,戈尔梅西们本人的碳足迹确实是微乎其乎,但是作为一个平等的公民,如何尽量减少个人碳足迹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和挑战。 笔者认为关键是需要形成一个共识,客观来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性质其正常的碳足迹是有差别的,例如在一线城市的居民产生的碳足迹确实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但是不是鼓励我们回到欠发达地区或者原始社会的状态呢,显然更是不可取的。不同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的工作内容。我们也许需要制定一个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职业的个人碳足迹排放标准,一刀切的完全参考全国平均碳足迹或者全球平均碳足迹显然也不是最科学的。 这个问题其实笔者也一直很困惑,但近期跟一位低碳领域的前辈聊天,他的一些做法也许值得借鉴。他认为低碳首先不应该是降低生活质量,这跟经济发展是相悖的,不可取。拿交通出行来说,他平时住在北京的郊区,他给自己定义的标准是如果是需要进入三环,则开车到三环最近的地铁站,然后乘地铁进城;尽量避免早晚高峰出行,必须见面的会议一般安排在下午2-3点,这样不堵车,节能时间也减少碳足迹。不必要的交通出行绝对不发生,能电话解决的问题尽量通过电话或者视频会议解决。他自己也计算过,就是即便如此,他一年的碳足迹也还是超过了15吨(国际国内差旅较多),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笔者觉得当下合理的解决方案也许就是尽可能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而不可避免的碳足迹则可以通过种树等方式实现碳抵消。 关于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碳减排,笔者团队近期与城市碳达峰国际合作平台合作,开展了一个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的分析,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场景,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探索从哪些领域可以比较可行的实现个人碳减排。 衣:通过减少服装购买、租衣、选择有减排目标/行为的品牌,每个人在2020年可以实现超过30千克的碳减排,在2030年可减少超过80千克碳排放。 食:通过一周一天素食、改变食肉量过大以及采取光盘行动等,202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超过800千克,2030年每人每年可以实现超过900千克碳减排。 住:通过节约电力、选择可再生能源电力、选择节能家电等,202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超过200千克,203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超过400千克。 行:通过每周少开一天车、使用更多的电动汽车、长途交通使用火车代替部分飞行等措施,202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近200千克,203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超过400千克。 用:通过减少“一次性用品”以及选择绿色包裹、采取垃圾分类等措施,202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碳减排近20千克,2030年每人每年可实现超过30千克碳减排。 综上,对于大型城市的每个公民来说,在2020年每人每年在衣食住行用等领域实现总体碳减排超过1吨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而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提升、公民低碳环保意识逐步强化,到2030年每人每年在日常生活领域实现碳减排可达2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