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Sharings  /  低碳大数据【碳阻迹原创】

低碳大数据【碳阻迹原创】

  • Date: 2017-11-20
  • View: 1257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离不开基础数据的建立。但目前缺失以及并不透明的数据确实也成为碳市场建立的掣肘。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缺失造成了政府决策的困难,碳排放交易数据的不透明使得外部参与方只能采取观望的态势。

大数据是什么

尽管目前大数据这个概念已经泛滥,但不同机构对大数据的定义和理解也各有不同。个人认为大数据是指将数量巨大、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高速、有效加工,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碳圈同仁拥有低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对低碳领域数据加工的能力,可以成为低碳大数据加工的核心人群,而这也许是一些碳圈机构可以转型的方向之一。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大数据的专家,本文也不是大数据的科普文章,更多的是从大数据技术与低碳产业的结合来谈谈我们自己的看法。

任何新兴领域都应与新科技进行深度融合。低碳领域自然也应抓住大数据这把利剑,使低碳行业的高度和深度均得到提升。

大数据有哪些作用

大数据到底怎么用,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困惑。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有意义的信息是大数据典型特征之一。微信运动是用户使用频率很高的互联网应用,它就是把用户手机的振动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过滤和加工,定义了走一步路的规则,得出了有意义的步数结果,形成了走路步数排行榜,风靡朋友圈;而蚂蚁森林则更进一步,把走路数据变成了碳减排量。这是非常典型的数据加工的应用场景。对于碳圈而言,我们需要利用好大数据为我们的业务服务。以下结合碳圈主要参与方的业务特点,谈谈笔者对大数据在各自领域应用的想法,抛砖引玉。

1,大数据为政府遴选核查机构提供支持

最近一则关于地方政府遴选核查机构的消息引起了行业的轩然大波:某市在几个月前完成了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工作并已公示,但最近却爆出消息称取消其中两家核查机构的资格。首先为该政府部门的勇气点赞,其次笔者也觉得出现两家机构被取消资格的原因在于评审的时候没有做充分的评估,所以一个详尽的核查机构数据库(包括各省市核查机构名单、核查质量评价等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广东省近期对核查机构进行评选的行为值得其它地方学习借鉴。

另外关于核查与碳资产管理应区分的话题说了很多很多遍,对于政府机构来说,也需要一个核查机构与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名单库,进行验证,以避免利益冲突等问题,这对全国碳市场的成熟运行有百利而无一害。

通过大数据发现哪些机构是合法的,哪些机构有违规记录或者材料作弊等,一目了然。

2,大数据为碳交易所掌握市场规律,增加流动性提供数据依据

对于碳交易所而言,充分掌握碳市规律并寻求合适的办法增强市场流动性是主要工作目标。碳交易试点期间积累的碳市数据尽管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为我们分析市场行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交易活跃期、交易主体的性质等,为更好的服务市场参与方打下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3,大数据为核查机构辨别企业填报数据真伪提供协助

碳市场初期,控排企业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填报的碳排放数据存在各种弊端,这就需要第三方核查专业机构通过阈值判定等方法发现企业填报中的问题,而这些行业阈值数据就是我们验证企业填报数据的关键因素了。笔者所在机构之前参与一些国家科技部课题中碳管理软件也嵌入了阈值判定的功能,使核查机构可以自动判定企业填报数据的真伪,此块功能值得尝试。

4,大数据为控排企业对标行业基准,寻找减碳空间提供基础

大家都在关注企业应该减排,但是没有谁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减排。没有充分的数据作支撑,企业开展减排的工作也是无的放矢,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自己的减碳空间,以及减碳成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减碳或履约之路,是为上策。

5,大数据为碳市场投资咨询机构提供真实的企业交易数据和动态信息

价格预测是金融行业里比较普遍的制定策略的方法手段,然而价格预测的基础在于历史数据,越详尽的历史数据加之根据主要因素调整(如政策因素)的机制,预测出来的结果才能越准确。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数据,并且在不断积累新的数据,谁能利用好这些数据(过滤掉无效数据后),谁就有可能为碳市场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

接下来引用一篇碳圈价格预测专业机构-安迅思的刘亮对碳核查领域数据问题的独家观点:


碳排放有用的大数据在哪里?

安迅思刘亮

德国波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会刚刚闭幕,对于关心国内碳市场建设的人们,并没有听到宣布到启动国内碳市场的消息,虽然如此,国内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如解振华主任表示的在按计划建设和完善。鉴于此,笔者对碳排放的数据管理工作做了下梳理。就所有和“低碳”相关的工作来说,夯实碳排放的数据基础,对碳排放达峰目标实现及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目标实现的意义最为重大,同时也对碳市场的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法的确定,以及碳排放管控履约工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之前,提一下排放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不乏有政府官员、学者和从业者对企业报送及核查确定的排放数据的准确性提出质疑,甚至一直以此为理由对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前景担忧,这完全可以理解。碳排放数据统计与传统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和能耗数据统计工作类似,都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工作,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企业对环境数据和基本的能耗数据的统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监管、考核等的各种原因,企业报送的数据很多都是为了满足考核要求或政绩需求,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质量很难保证,很难直接被采用作为用于碳配额交易的数据。碳配额交易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关系到碳市场建设的成败,数据质量如果不能保证,碳市场建设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就很难保证,碳市场的基础数据需要满足一定的误差要求,需要逐渐完善,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的努力,仅质疑而不前进,对碳市场建设本身不益。除非我们彻底否定了碳市场建设这项事情本身,否则,就必须扎实做好数据统计、报送及核查工作。

2012年以前,国际上已经有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报告的标准,虽然我国当时尚未出台相关规范,但部分大型央企,比如宝钢集团(现为宝武集团)、中石化集团公司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开始参照国际标准进行了集团内部的碳排放盘查工作,收集了碳排放相关的数据,为之后国家相关规范的制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那时甚至还没有提到国内碳市场的概念。但这些先行先试的央企在后续的国家相关行业规范的设计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2012年以来,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低碳发展。国家更加重视了解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同时为了探索碳排放达峰路径和时间,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及履约等工作打基础,同时为国内启动碳排放试点工作做准备,国家发改委先后公布了24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之后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涉及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到试点的碳交易体系,在此基础上,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也将在近期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数据就没有交易”,健康发展的碳交易市场离不开完善准确的碳排放数据,而完善准确的碳排放数据的获取又离不开完善的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工作,第三方碳核查工作以其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特点,为碳排放数据质量的提升把了至关重要的一关。近些年,在各方努力下,碳核查工作有序展开。碳核查工作的策划、准备和实践,从标准到法规,从核查员考试到机构的备案,试点省市已经初步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体系,也培养了大量的碳核查人才。这些核查机构和核查员努力严谨的工作,也为试点碳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6年以后,随着国内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稳步推进和国家统一碳市场的启动的临近,我国即将迎来全面的碳排放管控时代。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各个非试点省市也逐渐开展了该通知所涉及的八大行业企业的历史碳排放数据的报送和核查工作,截止目前,除了个别省份,全国各省市的历史碳排放核查工作均已完成,涉及的企业近7000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300个核查机构近1500名核查员参与了这次浩浩汤汤的碳核查工作。然而,正当全国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即将启动的关键时期,过去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碳核查工作却在今年出乎意料的“遇冷”了,2016年度排放核查工作并没有下发通知,个别省市自行开展了核查工作,而绝大多数非试点省市并没有开展2016年度的碳核查工作。

虽然即将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初期可能仅纳入电力行业,待条件成熟时逐渐纳入其他行业,与此前政府公开宣传的计划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这也容易理解,毕竟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期的不断完善,选择稳中求进的策略从碳市场建设效率性的角度考虑也是必要的。但是国家对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长期规划并没有改变,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会逐步纳入更多的行业。这里提到的“条件成熟”,排放数据质量满足交易要求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能使其他行业的数据质量能够尽快满足碳市场建设的要求,进而使这些行业能够尽快纳入全国的碳交易体系,碳排放数据报送和核查工作不能停,理由如下:

 1. 持续碳核查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试点碳交易启动初期,特别是2013年,控排企业第一年接受碳核查工作时,大部分企业对碳核查的重视和配合程度都不高,在接到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通知后,抵制核查工作,对于核查机构提出的文件清单准备和现场访问要求视而不见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企业等到需要提交核查报告的最后时间节点时,才勉强允许核查机构开展核查,材料准备及现场协调都非常仓促,导致核查的进度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经过了连续几年的碳核查的积累,企业才基本了解了国家的碳交易制度和碳核查工作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企业可以顺利地接受第三方的碳核查工作,企业对碳核查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也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各企业也基本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责碳排放数据的收集与报送工作,很多企业还专门制定了碳排放数据的管理体系。去年,非试点省市的控排企业基本都是第一次接触碳排放报送和核查工作,很多企业都是通过核查员的多次电话沟通甚至上门讲解才对碳交易和碳核查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才最终完成碳排放数据的报送并接受了第三方核查工作,如果碳核查工作中断,无疑会使企业在碳交易方面的制度、人员、设备等积累造成浪费,不利于企业持续提升其碳排放计量水平、统计水平和核算水平。相关政策的不稳定会大大降低企业对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预期,甚至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笔者近期听到核查员讲到,时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X老师,您去年来我们厂碳核查时说,国家要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我们厂也会被纳进来,还说往后每年都会有第三方机构来核查,请问,现在市场启动了没,你们今年什么时候过来核查呀?”这是碰到了比较上心的企业人员了,这个时候,回答一般是这样的“碳市场可能在年内启动,但是咱们作为化工企业可能首批不会被纳入,未来什么时候纳入还不能确定,另外今年的核查工作什么时候开展还要等国家发改委的通知。。。”。“你去年不是说我们厂也需要被纳入吗?我们还打算设置岗位呢,这不耽误我前途嘛。”)

电力行业确实是八大行业中从数据计量、统计到报送都是相对完善的行业,其他行业的相关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其他行业的2017年及未来的年份的碳排放报送和碳核查工作不能停,只有要求企业持续的报送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且持续的安排第三方机构进行排放数据的核查,才能持续督促企业提高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数据的计量、收集和统计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他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质量能够尽快满足碳交易的要求,才可能使这些行业尽快纳入全国的交易体系,尽快完善全国碳市场的规模和行业范围。

2. 核查工作的中断会增加地方气候主管部门未来相关工作的难度。地方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对碳核查工作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部分省市在没有财政预算的情况下,基本都拨款完成了之前的核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收集了宝贵的排放数据,为各地政府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规划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支撑。而核查工作的中断,一方面会影响各省市气候主管部门未来相关财政预算资金的申请和批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控排企业对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质疑,进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影响,也会极大增加了气候主管部门未来碳核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的难度。

3. 核查工作的中断会导致碳核查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政府一直主导的能力建设工作。碳核查是保证碳排放数据质量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高质量的核查员队伍是保证核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通过2016年的历史碳核查工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特别能战斗的核查员队伍。碳核查工作的中断,会使很多核查机构的核查业务大量缩水,直接导致核查员的收入受到较大影响,也会使很多优秀的碳核查人员对政策、市场预期的质疑,很多人会离开核查员队伍,甚至离开低碳行业,这无疑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个巨大的损失。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这些优秀的人才留着这个行业,甚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

结合一条标语“要想富、先修路”,笔者也造了一个,仅为达意:“要想富(通过电力行业碳交易丰富经验),先启动;要启动,先充数(核查数据)”无论什么事情,有了“知己”,加上“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按照习大大提出的中国应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全国统一碳市场尽快启动,顺顺利利。愿所有低碳行业的兄弟姐妹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于大数据,我们还能创造出大量的应用场景。对于碳圈来说,低碳领域信息披露和透明是一个大问题,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数据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优势难以发挥。

有一些兄弟行业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环境污染物的信息披露,通过绿色供应链倒逼供应商低碳转型。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收纳了环保部门的80余万条环境监管数据(通过手工录入以及爬虫抓取),品牌客户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库查找其供应商的污染信息,预防出现舍弗勒断供这样的风险,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数据影响行业发展的案例。

碳圈机构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为了促进各方自行计算碳排放,碳阻迹积累的碳排放因子大数据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

原创系列:

1,中国碳交易市场能成功吗?【碳阻迹原创】2017-10-09

2,个人碳交易市场或许将超企业碳交易市场【碳阻迹原创】2017-10-16

3,中国式低碳创业【碳阻迹原创】2017-10-23

4,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碳阻迹原创】2017-10-30

5,低碳+互联网+【碳阻迹原创】2017-11-6

6,碳圈这群可爱的人【碳阻迹原创】2017-11-13



碳阻迹 ∣带您走近低碳未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联系我们

关注碳学堂获得更多低碳知识!

www.tanxuetang.com